潭城港,位于平潭岛中部,港内海域面积3万余亩。潮涨,一片汪洋;潮落,滩涂一片。只要在竹屿口窄处筑堤,即可遏止海水进出,形成大面积垦区。
夾着大跃进余威,平潭县委决定,实施潭城港围垦工程。经前期多次勘探,1959年12月25日动工。时值三年困难时期,平潭倾全县之力,调集大批人员、船只、物资,投入竹屿建堤工程。靠简陋工具,炸山取石,沙土拋填,勤奋人力,挖填土石200多万方。当时全县人口20多万,堵口合龙会战,有1.2万多人参与。筑堤1292米、堤高21.2米、堤面宽8米。经三年艰苦奋战,于1962年10月竣工,完成了平潭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也是当时全国最深的围海港道工程。
堵口后,又面临许多具体问题,修修补补,延续多年。如发现600多米堤段漏水严重。日进出水800多万方,使堤内滩地难以垦荒,又不利港养。几经反复,最后采取技工余乃枨(后任县水电局长)方案,以堤外侧填沙法,经20天会战,取得闭合成功,使垦滩处于干露状态。接着,修建沟渠,引岛内三十六脚湖水,冲洗滩地,养淡成田。建立红心农场、设立拖拉机站,用乡镇包片、移民垦滩等措施。期间历经文革动乱,开发受到影响。费了许多周折,十多年之后,围滩才渐成可耕种之地,种植水稻、地瓜、花生等农作物。
当时,除征集民工外,全县各行各业、驻军都积极投入,连中学生也不例外。时我在平潭一中读书,先是用一个星期,参加敖东六桥水建设;又去小湾山头推石,支援竹屿堵口。由于工程浩大,水流湍急,沒有机械,人工挖掘,板车推拉,船只运载,沉石填沙,十分艰巨,大小事故不断。1960年9月20日早上,工程第二开采中队工人,违规操作,用镐头敲击,领取炸药,引发药库爆炸,不幸炸死12人、伤10人;同年11月某夜,正在酣睡中的县林场筑堤援建工人,被倒蹋的砂堆压死15人;其中有个19岁的李姓小青年,是我邻村山仔兜人。
在竹屿堤头的瓜屿,立有围垦工程纪念碑,碑高8米,记述着围海建堤的前后经过,颂扬了平潭人民艰苦奋斗,勇于拼摶、战天斗地的精神。以后,我路经竹屿,曾阅读碑文内容。
光阴如箭,转瞬60年过去了。而今垦区良田连片,村落处处。乘着平潭大开发东风,垦区被科学规划,辟有竹屿湖等旅游景点,增建高档宾馆等许多建筑,垦区面貌焕然一新,令人印象深刻。
平潭是个岛县,四面环海,富饶水产,价值尤大。其实,以今天的眼光,3万余亩盛产蛏、蛎、蛤、蟳等诸多美味海产的滩涂,无疑是个巨大的聚宝盆。记得闭港之际,市场出售许多亷价西施舌(名贵蛤类),都是从滩凃寻取的。港内霞屿、东屿、洋潮屿等小岛上,数百户人家,世代靠上述水产为生。“多种经营,搞活经济”,早己替代了朿缚手脚的“以粮为纲”。事实证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才是丰衣足食,幸福生活的源泉。
设若今日,当政者或许不致于兴师动众,去搞这个生产粮食的围海工程。功过是非,已成过去。面对现实,我祈望这片广阔垦区,能跟上时代潮流,做出新贡献,造福平潭人民。
作者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