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嘱见官品 清正励后人
陈 有 芳
浩瀚史籍,载有许多清亷官员事迹。他们严于律已,官德与政绩,相得益彰,互相辉映。尤其感人的是,待年老体弱,在临终前的遗言遗书中,还认真总结自已的为官之道、为官之品、为官之清、为官之得,告诫后辈如何做一个好官员。
北魏名臣裴佗,自幼爱好读书,擅长研究。走上仕途后,十分注重官德的塑造和培养。在地方为官时,“所得奉祿,分恤贫穷”“郡民恋仰”。裴佗俭朴自持,“宅不过三十步”,“暑不张盖,寒不衣裘”。每到一个地方为官,总是尽力而为做出政绩。临终前,给家中后辈留下遗嘱,“遗令不听请赠,不受赙襚(送给丧家钱财衣物)”。他的几个儿子都遵照这个遗嘱执行。
南朝名臣孙谦,历仕宋、齐、梁三朝,在不同岗位上,颇有政声。他博闻強记,当上“句容令”后,条分缕析地解决百姓难题,当地百姓“号为神明”;担任巴东建平二郡太守后,“布恩惠之化”、“郡境翕然”,由此“威信大著”。孙谦对自已非常严格,“居身俭素”。在他92岁临终前,给孩子们写下遗嘱,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以感恩的心态对待自已应有的官职和官声,告诫后代子孙一定要从俭下葬,棺材可以藏身,墓穴能夠置柩即可。在他死后,后人遵照遗嘱,俭朴将其下葬,实现了他生前亷洁,死后节俭的意愿。
唐代名臣卢怀慎历仕中宗、睿宗、玄宗三朝,生活俭朴,清亷自守,“不营产业”,“所得奉祿,皆随时分散,妻子匮乏”。患病中,友人看望,发现其寒酸处境:“日晏设食,蒸豆二器、菜数杯而已。”病逝后,治丧时家徒四壁,丧事简陋,四门博士张星实在看不下去了,便上奏皇上。唐玄宗于是下召赐他家属若干之物、米粟。夫人崔氏评价卢怀慎:“清廉节俭,缓进而谦退,四方贿遗,毫发不留。”卢怀慎为官宽厚,谦逊待人,连编著《资治通鉴》的司马光,都发出了赞叹的声音。临终前,卢怀慎给玄宗留下遗书,大力推荐宋璟等人。他告诫玄宗“望垂矝录,减加进用”,唐玄宗“深嘉纳之”;宋璟等不负众望,促成了开元盛世的出现。
北宋名臣包拯,考中进士后,辞官陪伴父母。“后数年,亲继亡”,才复出为官。他在朝中“立朝刚毅”,惩贪除弊,政声传扬。临终遗嘱强调:“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包拯要求将这条遗训刻碑,砌堂屋东壁内,“以昭后世”。
明代亷官魏骥,做事认真、兢兢业业,在基层多有建树,被召入朝修撰《永乐大典》。退休返乡,“戴笠行田间”,与乡亲们打成一片,教导子孙以孝悌之义和农耕之术。当他在乡间的美德传至朝廷,朝廷派人前去慰问,使者和诏令还没到乡间,魏骥去世。朝廷按照礼仪要求,拟对他厚葬。但魏骥临终遗言,希望能夠俭葬。其子魏完“以父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赈饥民”;皇帝感慨地说:“骥临终遗命,犹恐劳民,可谓纯臣矣。”
类似遗言遗嘱,岂止上述。正史之外,更多散见于各地方志,或民间口头传说,汇成感天动地的正能量洪流,在华夏大地,激荡升华,佑护民族,福祉百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北宋张载名句,揭示人生祟高理念。官员先有信仰追求,后有清正亷洁,爱民言行。百姓称地方官员为“父母官”,父母之心,常怀子民,上述感人至深的临终遗嘱,充分体现亷官身后不忘清正的人品格局;尤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影响、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以道德教化,就会象北极星那样,自已居于一定方位,而众星都会环绕在它所周围。官品官德,蔚然成风,扩大影响,发生效应,不仅事关官员声名,自身形像;其更高境界是,关系民心向背,天下安稳,政权巩固,长治久安,不管什么时代,这显然都是头等大事!
作者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