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易》浅 说
陈 有 芳
《周易》是我国一部古老、权威、著名的经典名著,涉及人类思想和宇宙本质规律的学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
《周易》的作者周文王(前1152-前1056),姬姓,名昌;因继西伯王位,又称西伯昌。周文王为周朝的奠基者,在位50年,享寿96岁,多有善政,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史记》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之句。位于河南安阳市汤阴县北的羑里,是《周易》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座国家监狱。文王遭纣王猜疑,被囚于此,在漫长岁月里,他发愤治学,潜心研究,将伏羲八卦演为64卦、384爻,悟出“刚柔相对,变在其中”,具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用7年时间,著出《周易》一书。后人在羑里城遗址上建起文王庙,以纪念他。
“韦编三绝”,孔子50岁学《易经》,认为自此无悔了;其痴迷程度,以致编联竹简的皮筋多次脱断。《周易》历经伏羲、周文王、孔子三圣至完善。伏羲画出八卦图,称无字天书,文王演变出64卦并注解,孔子做十翼祥细解答64卦,最后成书流传。周文王距今3100多年,孔子距今2500多年,其虽间隔600年左右;《周易》中却出现许多“子曰”、孔子名句。
《周易》包括《易经》与《易传》两部分。《易经》的每卦里有卦画、标题、卦辞、爻辞4个部分。它不仅讲占筮、预见吉凶成败,而且涉及古代的历史事件、战爭情况、生产经验、商业贸易、婚姻习俗、宗教祭祀、民间歌谣等广泛内容,具有相当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蕴藏着古代占筮、宗教、神话、艺术、文学、科学、哲学、史学等诸方面的资料,它以特殊的图象符号系统和文字解释系统,表达独特的朴素辯证思维方法,进而诠释阴阳互补、变易的哲理。
《易传》对《易经》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进行新的阐发,以揭示64卦的内在根据与联系,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10篇。《易传》运用《易经》中的阴阳范畴,把经验的具体转化为哲学的抽象,更明确地阐发了阴阳互补方法的内涵与实质。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沦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也使《周易》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中国的建筑、医学、音乐、绘画、日常生活等无不与《易经》有着千絲万缕的联系。它对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周易》之神奇奥妙,引起越來越多人的注意。
继承《周易》丰富的文化遗产,必须把它与“创新”融合,弘扬其阐发的本意,应当在还原历史的真相中敘说哲理,在说理中联系当下,感悟人生,获得启发,将一本被誉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易经》,解读得有根有据、兴趣盎然而又浅显易懂。
2017年10月,由刘建华主编的《周易》(共8辑),进行文白对照的注释,使许多今人对其加深了解,扩大了读者范围。主文分3篇:第1篇《周易》《易传》的秘密;第2篇《周易》64卦全解;第3篇《周易》智慧心解。如通过“经营之神”王永庆的实例,阐述脱困与变通的战略效益等等,予人以启示。
《易经》的哲理,需要认真学习,深入探研,且莫为“卦象”“占筮”等用词,就误认为封建迷信而拒绝 ;要看到《易经》处处着眼于“变”(与时俱进),具有朴素辩证唯物观的本意,以善变通而历经岁月,后人学而致用,故流行天下。3000多年前,先人就具有这种超前思维,走在世界前例,委实不易,后人理当予以继承发展,弘扬光大。
《易经》是先秦儒学的重要经典之一。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与始终坚持大一统思想,显然有直接的关系。黄帝学说、《周易》和儒学的传播,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汇成传统文化巨流,使中华文明至今屹立世界,愈发璀璨,光彩夺目!
作者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