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 煌 溯 源
  作者:w5C6V33l  浏览:4023  发布时间:2023/12/3

世人不解,大漠深处,蛮荒之地;敦煌古都,璀璨文化明珠,何以会嵌落这里?

新疆地域阔大,面积有浙江省一半的敦煌县,大多为漫漫沙漠。离县城东南约40里,有一条深而宽的旧河床。河东是起伏不平的沙丘,河西是一片陡壁悬岩,象刀削一样险要,与鸣沙山相接。沿着断岩凿出一个个石窟,石窟雕塑着佛像,里面绘有精美壁画。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莫高窟,亦称千佛洞。

自汉至唐,敦煌一直是我国西部的大门,中外交通的要衢,著名“絲绸之路”的集散地。当时的敦煌,吸引着各国大批啇贾技艺百工,频繁进行经济、商务和文化交往,成为热闹的国际都市。正如应邵对“敦煌”所作的解释:“敦,大也;煌,盛也”(东汉应邵注《汉书》句),这是敦煌的光辉时期。

唐宋以后,海上交通异军突起,日益发达,东南沿海开发多条对外贸易航道, 我国与西方各国往來,多半改走海道,敦煌逐渐失去其重要地位,不见往日繁华;加上战爭的摧残破坏,敦煌旧城己成断壁颓垣,以致清初在党河以东改建新城。《敦煌县志》亦载:“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于故城东,另筑新城…”

西汉末年,佛教经“絲绸之路”,从印度传入,然后再传播我国各地。敦煌也就成为当时的“佛教圣地”,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千佛洞),也就自此应运而生了。莫高窟长1600多米,洞穴上下排列多达5层,如房蜂般鳞次栉比,非常壮观;经历代不断开凿,有佛窟千余,至今仍保存496窟,彩塑佛像2400多尊,最高佛像高达33米。栩栩如生的塑像,浩如烟海的壁画,巧夺天工,色彩艳丽,亟具艺朮价值;“天女散花”、“反弹琵琶”等精美彩绘,影响广泛。

敦煌发现的唐代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重修莫高窟佛龛碑文》记载:“…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僔,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于僔师窟侧,重即營建…”自此一发不可收,虔诚信徒,接代而为,连续开凿,千余年间,终于形成莫高窟恢弘规模。

敦煌四周为荒漠戈壁,风沙很大,雕洞易为风沙掩埋。但是,夏季风自东来,三危山为莫高窟阻挡风沙,成为天然屏障;冬天风沙从洞窟背面的西方袭来,呈45度角越过洞窟,从而巧妙卫护了莫高窟,致成呜沙山、月牙泉奇观,历经千年风霜洗礼,依然保存了大量壁画与雕塑,成为震惊世界的艺术奇葩,其借用自然力量,高超建筑技艺,尤其显示先人的智慧。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莫高窟发现藏经洞,从中整理出成千上万的古代典籍和文物。2001年秋,笔者自新疆返闽,途经敦煌,有幸领略其奇异风貌。随着对许多研究资料的阅读,对敦煌历史文化价值,愈发留下深刻印象。藏经洞堆着许多经卷和手抄写本书籍,有画着佛像的绢幡、织物、法器等。包括千百年间古代封建社会,有关宗教、哲学、文学、艺朮、历史等重要文献资料;仅文学就涉及歌辞、诗词、变文、杂文、小说、白话文、传闻、野史等;还有官司、婚配、军役、傜役、民间疾苦、官府欺压、百姓反抗,以及民俗风范记载等等,内容十分丰富,可从中窥见历代史实,客观反映各朝律令社情,印补正史不足,纠正记载谬误,从而形成厚重的敦煌文学,价值凸现,震惊后人。

清末国势疲弱,国宝失管,无知王道士,贱卖典籍,令人扼腕;不少敦煌宝贵典籍,竟被列强文物贩子趁机盗取掠夺,流失海外多国,英国博物馆就匿藏大批敦煌典籍;这些被盗抢文物,无不留下属于中国铁证,永远是中华民族的无价瑰宝,相信终有归国日子的到来。

白云芲狗,转瞬千年。随着佛陀光彩的逐渐退去,世界已为科学知识、新思潮和先进观念所替代。但是,敦煌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展现了世界文化的交融碰撞,“絲绸之路”曾经的辉煌,其历史文化价值,日益引起举世关注,深入研究,炎黄子孙,引以为荣,倍感荣光。


作者系福建省作协会员、研究员  

二0二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随机稿件
暂无数据!
上周冠军
人气:0,发布文章:0篇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