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堡“古城”
  作者:邹善水  浏览:8000  发布时间:2011/6/10

四堡“古城” 

邹善水 

知道四堡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者不少。而四堡境内有座“古城”却鲜为人知。

”古城”位于连城县四堡乡境内鳌峰山观音岩(又称巅峰岩,民间谐音称“边峰岩”)上方。当地群众称为老城里。村里老人多次查证族谱等资料载,“古城”系宋末元初为避战乱始筑。往昔此地还有客栈施舍,是汀州东北各乡通往永安的必经之路,即从四堡雾阁村往东攀越鳌峰山至清流灵地,抵赖坊入沙芜,乘木船经安沙达永安的一条故道。

相传,海拔1300余米的鳌峰山,是古汀州四堡里龙足乡(今连城县四堡乡雾阁村)境内的东部屏嶂。鳌峰山东侧坡度较为平缓,且有部分路程可乘船代步,古人为抄近道选择步行线路是科学的,也就不惜攀越高山。同时山之两侧距离村庄较远,行人至老城附近歇脚进餐或寄宿是符合行程的理想之地。

实地去见证传说中的故道与老城里的“客栈旅店”,无疑可读出她的古老。

迎着初春的曙色,踏上寻探“古城”的崎岖山路,拂着微寒的春风,吮吸着鳌峰山温馨的仙风蜜露,一步一步往上攀缘。渴了,喝上一口清冽无污染的原汁甘泉;倦了,坐在路旁的清苔石上,聆听山涧如琴似诉的叮咚泉水和山雀、金莺的清脆和鸣,嗅着争春早发的娇芽嫩叶之清香。一路上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一切奇观美景、芬芳与柔情;向往着老城里居高临下视野宽阔的自然风光和当年先民们选点筑城奇异初衷。登山的疲劳与倦怠就像浓郁的晨雾,在阳光照耀下突然散失在空旷的山野上了。

老城里历经沧桑变化,至今尚有残存的布满山苔的古城墙。古墙用块石垒砌,宽约1.5米,颓圯后残存高度,高者不下3米,长度不等,散布在约2000平方米的范围之内。古城遗址给我们留下了猜疑不完的费解之谜。

“古城”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令人向往而寻踪觅迹,令人浮想联翩而感慨浩叹动人的故事。村中的老人一直讲述着一个关于“老城里”的掌故:

元末,连城罗天麟、陈程万揭竿举义,反抗蒙元统治者的肆虐压迫时,四堡乡民奋起响应,聚集丁壮近千人与元军对峙。为保全老弱妇孺,事先将他们安排避于老城里,并派青壮年予以护卫,如遇敌人入山搜索发生激战,护城卫士便作为援军下冲包围元军进行夹击。其时,南线自驴子岭至枧头、上堡往老城里;北线自长校江坊至马屋、雾阁往老城里;东线自灵地至李家寮、鳌峰山顶到老城里,均布置有许多哨卡,每隔三五十丈间距就安排一人登高了望,发现情况,逐站以摇动红旗传递讯号,让村上和老城里做好准备,守村勇士闻敌来向,立即隐蔽附近林间与山涧溪堪之下。而敌人入境,村中杳无一人,空室以待,四散搜索,依然一无所得,甚为纳罕。元军自悖猛悍,以为民惧逃逸无敢抵挡而痹大意。当其饥肠漉漉,觅食无处,正在焦急万分时,突然螺角声四起,刀枪箭羽齐发,敌人措手不及,结果元军被杀得死伤无数,所剩残兵败将只得落荒而逃。但是,侵军的蛇蝎心肠,受挫后,狼心不死,仇恨百姓之心更烈,再度纠集人马,百倍疯狂进行报复。四堡乡民深知敌人必然再来且会更为野蛮残酷。预料敌人再度入境时若发现村中空无一人,必然暴跳如雷,但要在偌大鳌峰山追击反元力量,则有如大海捞针——徒劳无功。只好网开四面,分散入山搜索。乡民军根据对敌分析,决定选择各个有利地形,分成若干小队,藏匿于丛莽灌木与山坡洼地之中,一旦遭遇,以逸待劳,迅速出击;若敌人集中行进,则四面包围,集中火力,歼灭其前锋,挫其锐气;万一有误,则老城里宋军宿勇倾城而出,左右包抄,分段截出,使其首尾难应。结果不出所料,三天后,元军马队果然重来。当其入境,发现村庄依旧一片空寂,只有数十匹胡马拴在村外林间通风嘶叫。敌酋知是日前一仗惨败时,被民军缴去的战马。由是见马思人,心中更为恼怒,便下令烧屋,分头策马上山。岂知马入深山,到处丛莽、藤萝遍地、峭壁崎岖,那能像草原旷野,可以任意腾蹄飞奔!渐渐,敌人只好牵马匹爬行,反成累赘。战马的优势,一变而为劣势。正当气喘吁吁,疲于奔命时,四伏民军在螺角号声中,一拥而上,把敌人马队分割在各个大小山凹中,团团围住,箭簇齐鸣,飓飓而出,敌人闻声倒地。元军见大势已去,尚有数十人举手投降,战斗结束,清理战场,命降卒供出敌酋,终于获得其尸体,证实已被众矢射杀。查勘降卒,无一蒙古族,全系来自西域(阿拉伯)的色目人,他们表示遣归无家而愿终生留下为民关豢养所缴获的马匹。当他们陆续死后,村人把他们集中安葬在公馆驿站之旁,竖以大碑作为反面教材,永远记住蒙元统治者蹂躏村庄民众的罪恶历史。并让其同族有机会经过此地时见到墓地,携其骨殖和灵魂随驿道重返西天。但该墓已在30年代辟建连宁公路时推毁。而马匹历经繁殖,却为后来明清两代四堡印刷业提供了大量理想的运输富力。

蒙元入主华夏的统治政权,在全国人民的反抗下,终于被朱元璋的义军追击中彻底覆灭了。大明政权的建立,是汉人从民族压迫下获得了解放。早春的阳光迅速照耀在鳌峰山上的老城里,作为山寨的古城成了蒙元统治在残酷压迫南人(元朝称南方的汉人为南人)的历史见证者。

我们这些生在农村长在城里的娇儿,缺乏爬山的锻炼,且都上了年纪,体力确也有限。向导为鼓起大伙的后劲,指着前面看来近在咫尺,走起来却不是那么一蹴而就的曲折山岭说:“翻过那个岭儿,就到了进入老城里的北堑门了。”这句话,的确有点像“望梅止渴”故事一样的诱惑力,鼓起大家奋力前进的勇气,作最后五分钟的勇猛冲剌。经过一段不寻常的急行军,大家虽然气喘吁吁,但是余于闯进了老城里的北堑门。我稍事休息后,便函跟着向导在城里四处蹓跶,城墙虽已大部颓毁,无法想像当年雄伟的原形,但巨石垒砌的宽大墙基和部分半圯的墙体,可以想见当年先民们的杰出智慧和艰巨劳动。城虽不大,搭棚为庐,似也可容千人。在高山之巅构筑如此工程,确非易事而令人叹为止观。

站在山上的“古城”里,缅怀古人而思绪万千,奇想联翩;仰望鳌峰山顶,峰峦拥翠,高插云表,似可揽月;纵目群山,一览皆小,有若虬龙搏击苍穹,近在咫尺;放眼周遭,岫壑奇险,绿树浓郁,修竹阿娜,琼花竞秀,百鸟争鸣,瑞兽灵禽,出没无常,真是“万类齐天竞自由”;俯瞰苍地,平川一展,田畴万顷,嘉禾献瑞,村居棋布,衡庐相接,纵横百里,自然风光,尽收眼底,使你心旷神怡,临风长啸,赞美自然的伟大!

随机稿件
暂无数据!
上周冠军
人气:0,发布文章:0篇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