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政和古廊桥
  作者:杨世玮  浏览:7799  发布时间:2010/11/11
走进政和古廊桥
杨世玮
闽浙边界,政邑山乡,一座座横亘在幽谷深涧上的廊桥,是先民遗留的文化瑰宝,也是历史文化传承的桥梁。千百年来,她不仅成了山里人相互联系的纽带,更成了政和山里人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历史长河中静默成为风景的廊桥,托起了政和山里人现实与精神的双重家园。历史不能忘却,文明不能割裂。透视廊桥的颀长背影,让我看到古代文明的强大身形,看到一个民族、一方水土,沉淀融入人们心灵的文化底蕴。这次我利用跟随政和县政协组织的对政和廊桥进行追寻考察,准备编辑出版《政和文史?廊桥篇》的机会,深入走访政和的古廊桥,目睹政和古廊桥的神秘尊容,了解政和古廊桥深厚的文化底蕴。
初秋时节,凉风习习。我和罗小成主编、德华大哥、和兴兄等几位文友驱车近百里,来到杨源乡。在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穿越过村上几条崎岖的山间小径,隐约可见优美弧线的木拱廊桥横跨清澈的溪流,掩映在两侧的参天古树下;斑驳的树影散落在木拱廊桥那朱红色的桥身、黑褐色的瓦片、白色的飞龙飞鱼上;夕阳映照下的鲤鱼溪,泛起了一簇簇橙黄色的、淡淡的光晕,笼罩在廊桥的周身,慢慢地飘散开来,让人犹如进入人间仙境。时光似乎在此凝固了,我的意识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流动。
当时在中原地区盛行的虹桥结构怎么会在闽浙交界地区的政和县十个乡镇的深山里出现?为什么当时早已成熟的石拱技术不被采纳而广泛建造木拱桥?科学史界的说法是在宋室南渡后,有着先进技术的工匠随之南下,把虹桥的技术带到了南方。而政和县高山区木材丰富,可以就近取材,深沟高涧的地貌在客观上需要,同时也具备建此类型桥梁的条件,并且建木拱桥比建石拱桥在费时耗工上要低得多,于是虹桥的结构才得以在政和县十个乡镇的深山里保存流传至今。
木拱廊桥也称叠梁式贯木拱风雨桥,它以梁木穿插叠压形成拱桥。因形似彩虹,又称虹梁式木构廊屋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它的重要文物、旅游价值和科技、文化内涵,正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政和县的木拱廊桥,不仅与《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结构相似,技术相同,而且还对“虹桥”有所发展创造,在桥上加盖“桥屋”,如桥似厝。
北宋名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所绘横跨汴水两岸的那座虹桥与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泉州的万安桥、潮州梅县的广济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其他三座桥梁至今仍保存于世,而汴水虹桥却只留在了画中。后来据说这种造桥技术失传了,这种木桥也神秘地消失了。20世纪70年代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编写《中国古桥技术史》,专家们在考察中发现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技术在闽浙大地重现,这无异于在闽浙大地上发掘出了一座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侏罗纪公园”,尘封了900多年的虹桥结构重见天日。
据统计,政和现存的各类廊桥有100余座,其中外屯的洋后桥、澄源的交龙桥、杨源的下坂桥、岭腰的后山桥等9座贯木拱廊桥保存完好。从造桥年代上看,自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至中华民国,乃至解放后还在建造,这在全国极为罕见。政和的木拱桥,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它的建造过程更蕴涵着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从廊桥中挖掘出来的人文历史与民俗文化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话题。
政和木拱廊桥在建造过程充满神秘色彩,建成后也与当地民俗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桥与庙的紧密结合是政和木拱廊桥的一大特色。在政和的木拱廊桥中,基本上都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神龛多设在桥屋中,有的在桥头路冲独立建庙。木拱廊桥桥屋中祭祀的对象内容很广泛,有佛教人物,如观世音菩萨;有道教神仙,如魏虞真人、临水夫人;有历史人物,如关公、张巡;还有一些是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人物,比如黄三相公、东平尊王等。每年的正月是祭祀最隆重的时候,乡民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桥头,依次进行祭祀,摆上一整只猪头,奉供茶、酒,添几盘菜肴,上几炷香,便可磕头作揖祷告祈福。许多座桥的桥头都有一株浓荫蔽日的古杉木王。古杉木王那巨大的根系像无数的虬爪,把岩石紧紧搂抱,宛若一位硕大无比的巨人,稳稳地耸立在廊桥旁,任凭千百年风吹雨打而巍然不动。桥树身、枝条上缠着许多红布条,挂着小弓箭,时常有村民前来烧香祭祀、祈祷平安赐福。虔诚的乡民既祷告廊桥的平安,又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合家团圆如意。
木拱廊桥不仅成为乡民祭祀祈福的场所,还常常成为人们交通往来、驻足休息、交易沟通的场所。走进政和那一座座木拱古廊桥,我的记忆恍惚到了几百年前,似乎看见先人们在古道上留下了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农作的乡邻、赶考的举子、忙碌的商贾、离乡的游子无不在古廊桥上驻足停留,淡忘了辛酸愁苦,留下了踌躇希望,也留下了一桥的故事。盛夏时节,烈日当空。酷暑难耐,每每在农事,家务宽驰之时,人们不约而同聚拢在古廊桥上。一登斯桥,顿感和风习习,蚊蚋敛迹,不觉炎蒸之去体。小孩嬉游奔驰,老者谈笑风生。而在田间耕作的劳力则抽空于午际,或有设座纳凉,或有随心饮啖,或有架床卧寐,吝于日而赢于风,亲于水而离于火。爽然如梧桐之晚风,冷然如芭蕉之晓雨,恍然如昼梦之初醒,快然如始浴之方起。俨若唐皇之含元殿,汉帝之承明宫的清爽优雅。其为乐有不可得而形容者,此则桥上乘凉之快也。每当夜幕降临,山影如墨,村火如星,桥头那古杉木王的枝叶间仿佛有无数精灵在跳跃嬉戏。风从山谷中吹来,轻滑凉爽。四周一片宁静,却四处生机。此时的廊桥,在银色的月光笼罩下若隐若现,徘徊于桥中,令人如梦如醉,流连忘返。
建桥后的数百年间,政和木拱廊桥上俨若繁华小市,行人熙攘,摊贩如识。馄饨、炒面、炒板栗、花生、瓜子等小食应有尽有。吸引不少旅途过客经此驻足,村童耆老流连其间,铿锵的盆碟敲响之声不绝于耳;农郁的乡土风味随风扑鼻,使人馋涎欲滴,无人不以花几文钱品尝为快。品尝小食之余,倚桥柱,望溪山。夹岸芦花,红白相间;清溪鱼影,游戏自如;静夜月明,廊桥沉影;河明星灿,萤火争辉。溪声挟仙韵而来;鳞闪与渔灯并回。天空宫冷,嫦娥思下嫁于人间,七夕桥成,织女感私恩于鹊报。更深夜静,月色满天,显出银盘世界。环桥伫望,叹为观止矣!
在我心中,政和古廊桥就是一部古老的书,面对日渐老去的政和古廊桥,我从它那苍老的面容上读出了许多内容:从政和古廊桥下流动的溪河里,读出山民们过河跨溪时的艰辛;从政和古廊桥伸出的屋檐上,读出山乡里的风雨岁月;从政和古廊桥廊屋柱子的对联上,读出时代的变迁;从政和古廊桥桥边竖立的石碑上,读出廊桥的几毁几建,读出众多捐款人的心境和情绪;从政和古廊桥桥栏边似乎还保留体温的坐板上,读出那穿透所有平常日子的桑麻稻谷家长里短。而政和古廊桥它又太简单太普通,只用山上木材就可架设而成,但就是这种简单地架构,就已让人永远读不完。政和古廊桥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乡土情感,它是是永恒融汇了民族智慧的载体。
岁月如歌。当全世界都在急匆匆地向前赶路的时候,政和古镇古村里深沟高涧上的古廊桥依旧从容地过着自己平和的日子,任凭风吹雨打,傲然挺立……壮士暮年的政和木拱廊桥在千年风雨中,在历史长河里,已与当地乡民的生活、情感融为一体,留下一段不朽的传奇。
廊桥无语。几百年来,陪伴着她的是:一样的粉墙黛瓦,一样长满青苔的石板小路,一样漂流轻唱的小溪,一样昏昏欲睡的老黄牛。她那神秘的民俗,独特的结构,明了的技艺传承,将会引起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她将以平和的心态期待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通讯地址:福建省政和县老年大学  杨世玮  收
联系电话:13850950907
下一篇:洞宫山三题
随机稿件
暂无数据!
上周冠军
人气:0,发布文章:0篇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