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武夷山区的政和县素有“绿色金库”之称,是国家南方重点林区,中国锥栗之乡和白茶之乡。全县面积1749平方公里,林地面积22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竹林面 积46万亩,毛竹蓄积量达6000万株,年产毛竹900万株,山上产值1.6亿元。政和县的毛竹具有竹长粗壮,节少,竹质韧度好等优点,是制作竹品的上乘材料。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该县在发展林业中,积极挖掘和开发利用丰富的竹类资源,生产鲜笋、笋罐头和竹制工艺品等,产生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尤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政和县充分发挥竹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竹具工艺产业,形成一个规模较大,功能齐全,品位上乘,集竹加工,交易展示,竹业科研,商业贸易,竹茶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群,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2008年政和县已向中国林业产业协会申报“中国竹具工艺城”。
自古以来,政和县民间就有种竹养竹用竹的习俗,形成完善的种养用竹经验,特别是利用竹资源生产各类竹具工艺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近二十年来,政和县政府及林业部门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主要支柱产业来抓,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升竹具工艺品牌的整体形象,优化产品结构,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多创优质、高附加值产品,走出一条具有政和特色,低成本、高水平、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推进了绿色经济强县建设步伐。经过持续不断的发展,政和竹制品发展成效凸显,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县已发展规模以上竹具企业达200余家,其中产值100万元的46家,500万元的企业有13家,1000万元的企业5家。还有家和、新亚、茗匠、祥和、华艺、店小二等年产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竹制品加工产品主要有:竹餐具、竹茶具、竹炭系列、竹地板成品以及清水笋罐头等六大类上千个品种,产品畅销欧美及国内各大中城市。2008年竹业产值达4.79亿元,其中笋竹加工产值达3.19亿元。每个竹农直接经济受益达千元,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竹经济是利国利民的循环经济。政和县铁山镇高林村有2万亩毛竹林,人均七亩,且竹子质量上乘,村民充分利用竹资源,春天挖春笋做罐头、制笋干,夏秋采竹生产竹筷、竹胶合板、竹席、竹茶具等。村里有十多家竹具工艺品厂,产品畅销上海及沿海地区,年产值达8000万元,每户农民增收3000-8000元不等。由于竹木的发展,八十年代初成为全县第一个电话村,九十年代初成为全县第一个电视村,新世纪初又建新农村,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省明星村。人们亲切地称高林人在做绿色之梦。
为了做到竹资源永续利用,产品升级,更符合现代人实用与审美需求,提升其附加值,开拓国内外广阔市场,县林业、发改、科技、经贸、工商部门及竹具企业联手打造“中国竹具工艺城”。政和县既有传统生产竹具工艺品的历史,又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技术力量雄厚的现代企业,更有广阔稳定的国内外市场,建设“中国竹具工艺城”目标切合实际,确为可行。
当务之急,政和县要做到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并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应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土壤、不同山体等特点,规划有序,宜竹种竹,宜林则林,适度竹阔混交,合理采伐,尤其是省毛竹基地村,企业用竹基地,要采取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平原区与高山区,红土壤与黑土壤,使竹类资源良性生长与开发利用,确保竹山永驻,可持续发展。
政和县应有效保障竹林资源供应充足,发挥特色竹业种植优势,建成福建重要毛竹种植基地。因此要强化竹山科学耕作,推广科技兴竹,加快低产竹山改造,完善竹山机耕道建设,采取竹山滴灌,合理施肥,垦复改造,提高立竹数量,竹林质量。对大岭、高林、西坑、横坑、地坪、章口等基地村,竹山要建立丰产竹林示范片。同时,通过新种、竹林扩鞭等扩大竹林 ,以扩大资源总量,强化资源培育,科学养护,建设高效丰产竹林基地,提高单产和效益。鼓励竹业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倡“全竹利用”,提高毛竹利用率和效益。
政和竹具工艺产品齐全,质量稳定,效益明显,信用度高,但仍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竹具工艺品产业科技含量,完善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产品创新,成果转让,技术推广与普及的良性运行机制。
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办法,大力发展竹林加工业,整合企业力量,深加工,精制作,巧经营,拓市场,促进竹业效益提高和竹资源利用率。要与高校或科研机构联手,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储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竹炭、竹化工系列产品科技含量高,深受消费者喜爱,应大力发展,并不断改进工艺。还有竹筷产品,全县生产量达三亿双,且品种丰富多彩,受到人们的青睐,市场广阔,应提升产品文化内涵。
要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引进尖端管理与生产人才,努力创建国级、省级企业。对新亚、家和、名匠、祥和、店小二等龙头企业要加大培育力度,在技术、人才、资源、资金、信息等方面要给予支持与扶持。
政和县还是福建著名茶乡之一,早在公元1115年,就生产贡茶“白毫银针”,受到宋徽宗皇帝的青睐,特赐“政和”年号为县名。要将茶文化与竹文化融为一体,共促发展。境内有佛子山、洞宫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每年都吸引众多游人前来观光、考察、休闲。利用旅游契机,在发展文化、竹林生态旅游方面,有机地融入“中国竹具工艺城”开发商机,在每个旅游景点和举办大型活动,都要周密策划,在展示竹具工艺品的同时,要配以茶艺、茶礼、茶俗、茶歌、茶舞表演,展示政和茶叶之精美和魅力。同时,要适时组织竹具企业积极参加“上海国际竹产业展览会”,中国(广州)国际竹藤产业贸易博览会,中国竹文化节、竹博会、竹业论坛等竹产业推介、展示会,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产品知名度,创建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打造“中国?政和”品牌。对获全国竹具品金奖的“店小二”竹筷,以及已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省著名商标,福建名牌产品的竹具工艺品企业要给予宣传和一定奖励,鼓励其继续发展。要立足闽北,面向全省,拓展国内外。开展有特色的营销宣传活动。每年金秋时节,策划组织龙头企业的“名牌”产品巡展促销,路线可长可短。在武夷山“中国茶博园”,上海茶博会,海峡(福州)茶博会上推介宣传政和竹具工艺品,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赢得市场。同时,在当地举办“竹王赛”,竹产品展销会,“茶乡竹海颂”晚会,“写竹画竹”书画笔会等系列活动,以茶交友,以竹会友,努力打造竹产业品牌,提升政和竹产业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