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桥”前忆红军
  作者:w5C6V33l  浏览:3318  发布时间:2010/11/18
“红军桥”前忆红军

                                邹善水 
    
   日前,我们十佘位退休人员,自发组织了一次“追寻红军足迹”的本地红色小旅游活动。一是进山享受空气清新的天然氧吧,体验低炭游快乐。二是重新接受革命历史教受。
    大家乘车来到了连城县离城区20多公里的北团镇大张村,“红军桥”跳入了眼帘。 
    连城县大张村老年协会会长邹建峰介绍,这座风雨古廊桥原名“三角屋桥”,坐落在大张村內,全长仅5.5米、宽3.3米。据查村里族谱载,此桥始建于明英宗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重修,历经了660多年的风雨沧桑,仍默默挺立村头。虽与普通古廊桥没有什么不同。却是周边焦坑、车上等10余个村子通往古汀州(现长汀)的官道驿桥。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至今被村民称为“红军桥”在连城县却鲜为人知。
    大张村在洪武三年(公元1570年)由汀州四堡的上堡村邹氏村民迁入开基。解放前叫大坑源,近百户人家不到500人口。
    据今年96岁的邹富发老人回忆,1933年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汀东游击队第一大队经四堡进入大坑源村,队部设在大堂屋邹南阳家(现邹连生家)开展革命活动。时间长达近8个月。汀东游击队第一大队进入大坑源村,不干扰民,不进民居,队部驻扎在村口三角屋桥及桥头树林里。
     开始,部队士兵白天帮村民担水、劈柴、打扫卫生。到夜晚却静静的巡逻、站岗、休息。是自已穷人的队伍。大坑源村苏维埃政府主席邹传身见部队官兵一致,是自已穷人的队伍。一户一户模底登记,进步群众纷纷让出房间给游击队官兵住宿。妇委会主席肖金姝,成员肖玉凤、罗必莲等带头腾出房间,还把门板都卸下来,为红军官兵搭铺睡觉。新路上邹玉水厅内、8间屋住了三十多人。大堂屋邹南阳家住了三十多人。祠堂里住六十多人。队部后来改设在邹南阳院內左侧小楼上4个间作会议室、队长室、作战室(至今尚存20多条红军宣传标语)。大坑源村四处山头上都设有岗哨。群众奏钱买了6头大肥猪宰杀后送给村里驻扎的红军饮事房,帮助焖大块肉、炒蔬菜、炒鸡卵。妇委会主席肖金姝、罗必莲带60多妇女为红军洗衣、缝补。汀东游击队第一大队当年秋季离开时,群众自觉用大米笊饭炒干米泡7谷箩,用糯米裹1万多个粽子为红军备干粮。
    为纪念红军纪律严明、宁愿住在村口三角屋桥上及桥头树林里的爱护老百姓精神,大坑源村苏维埃政府主席邹传身,锯了一块两尺长的旧屋角板,毛笔写上繁体“紅軍橋”三字钉在桥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因铁钉锈木板腐而掉落。今年八一前夕,村老年协会为“红军桥”重挂牌。
     抚今追惜,大家-致认为,要珍惜今天的和谐生活,发挥余热,做好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

邹善水联系电话   13950817114
随机稿件
暂无数据!
上周冠军
人气:0,发布文章:0篇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