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宫山民间故事》记
  作者:杨世玮  浏览:9044  发布时间:2011/7/25

《洞宫山民间故事》记

杨世玮

    历史是一条冗长的河,河里流淌的是墨汁和唾液。那墨汁就是文字记载的历史,那唾液就是民间故事传说的历史。洞宫山的历史大量的见诸于民间故事传说。洞宫山民间故事传说通过洞宫山下那民间千万张肉口一代一代讲叙下来而源远流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民间故事传说正是潜入民间的春雨,飘飘洒洒了上百年上千年,缠缠绵绵地滋润民间的心田,民间的心田由此破土萌芽,生根开花,结出自己的情绪果。民间传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结局简单明了,并且总是受到某种非现实的力量——神的力量的支配,所以它更受民间青睐,因为无助的民间总在渴望神来解决问题,渴望神的搭救,神是民间传说的主心骨,即便没有神的支撑,民间传说也总会有一个美满的大团圆结尾,因为民间的残缺和不完满实在太多太多,民间拒绝在传说里还原现实。民间传说与经过文人文字化、固定化、精致化的传说相比,虽然无籍可查,缺少推敲锤炼,显得粗糙游离了些,有毛坯和成品的距离,并且常常信口开河,不懂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等作文花招和时髦,近乎童言无忌,但它却坚定不移地反映民间,与民间的喜怒哀乐一拍即合。

    我对民间故事传说情有独钟,对民间故事传说的兴趣也没因年龄的增大和欣赏水平的提高而递减。我在师范读书时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我觉得那才是营养心智的阳春白雪,而我所感兴趣的民间故事传说则属登不了大雅之堂的下里巴人。但是我顾不了那么多,我对民间故事传说依然痴心不改。而当我后来读到那么多思想苍白、无病呻吟、无关痛痒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惊世之作”时,接触到当代一些文学人士在技术虚荣的盅惑下,以艺术的幌子制造出一些让人如坠云里雾里的标新立异、空无一物之作时,我就更加坚定了对民间故事传说的信心。特别是在1991年,我参与编写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政和县分卷》、《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政和县分卷》、《中国民间谚语集成.政和县分卷》三本书,走遍了政和县的山山水水,收集了大量的民间故事传说。更觉得那些故事传说一览无余的人间烟火味以及艺术所不可或缺的真善美品质,实令我非常感兴趣。

    洞宫群山里便散落着众多的民间传说,山民便是储存它们的仓库,且把它们当作了一笔珍贵的“祖业”。或夏夜,或严冬,星空下炉火旁,山民们便会从“仓库”是把一个个代代相传的传说提取出来作精神的会餐。2010年,政和县组织几位作者多次前往洞宫山采写了许多精彩的民间故事,出版了一本图文并茂的《神奇洞宫山》画册。(故本书中有几篇选自该书,并在文后注明作者,在此向那几位民间文学工作者和爱好者表示感谢。)

    我在洞宫群山中满载而归,我感到无比欣慰。我毕竟尽自己微薄之力拯救了一批眼看就要失传的民间故事传说。遗憾的是,洞宫群山里的民间传说已经亮起失传的红灯,我担心她们会被掩埋在洞宫群山的荒草野藤下,再难找寻。因为我发现,年轻一代的山民对他们祖祖辈辈的故事传说竟是茫然无知,这些山民的后代闲来无事是总是盯着电视屏幕,让武打片、作爱片和变味了神话片浸泡灵魂。他们交谈时,说的也都是山下的城市和钞票的“传说”,洞宫山里的民间传说,则只残留在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山民里的记忆里。我没有让几位离地远离天近的老人把一些珍贵的传说带走,我无比欣慰。

    我在想,作为文学长河的一条支流的民间传说,她有其生命力和存在的理由,如今依然可作为一道营养心智的大餐。今年在政和县驻沪党委书记陈翔钦、上海政和商会副会长王运雄的支持下,终于编辑成册。借书稿付梓之机,衷心感谢中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县作协主席罗小成为本书的编写提出宝贵意见并撰写《洞宫散记》;以及对多年来所有在工作生活写作中呵护、关爱、支持、扶掖我的亲人、师长和朋友们,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围绕着洞宫山的名胜古迹、山川风物,以及地理、历史、文化、宗教、民俗等诸多方面,流传的故事与传说很多,也很丰富多彩,优美动人。我们多年搜集的这些传说与故事,大体勾勒出了有关洞宫山的民间口头文学的轮廓,肯定还有不少传说与故事尚未挖掘、整理出来。今后,我们将为进一步挖掘、整理和研究有关洞宫山的历史与文化的民间文学遗产,继续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同时,也殷切希望钟爱佛子山和洞宫山的古俏而秀美风光的各方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民间文学工作者和爱好者,继续支持我做好洞宫山故事与传说的搜集整理工作,以充分发挥洞宫山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作用,搞好洞宫山景区的各项开发、建设等工作,力争把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洞宫山,开发、建设得更有特色,更加完好、美满,使之成为祖国南方不负盛名的风景名胜区,在新的世纪闪烁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地域灵光。

随机稿件
暂无数据!
上周冠军
人气:0,发布文章:0篇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