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缘于爱——家母的爱令我懂得"孝"
  作者:w5C6V33l  浏览:2220  发布时间:2011/12/13

对于六岁就丧父的我而言,母亲自然就更加重要。现在,我已年近古稀,母亲也以97岁的高龄辞世多年了。回想60多年来与母亲相依为命的风雨历程,心中颇难平静,深感孝缘于爱、孝源于爱,愿以此文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我在年少求学时期,母亲在逆境中担当家庭的坚韧品德和在窘迫中勤劳自强的奋斗精神激励我刻苦读书,并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我以这样的方式来尽孝。

父亲去世那年,母亲只有40岁,由于家庭失去了主心骨,经济情况急转直下。面对困难,母亲在家中不再只是贤妻良母,而是坚强地担负起一家之主的责任,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她安排我的兄长们从事农业劳动,自已则收集、利用废旧针织品,拆下纱线,织带子卖钱,又用她陪嫁来的一台手摇缝纫机承接来料加工服装,还用从外婆处学来的技术当上了农村接生员,与此同时,她仍然要操持家务。我由于年幼,幸运地得以继续读书。承受着中年丧夫之痛的母亲,每天起早摸黑,维持着家庭的大局,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子女们。

母亲特地为我配备了一盏环形灯芯的煤油灯,让我晚上读书照明,其亮度远好于当时通用的扁形灯芯的那种,虽然要多耗油也在所不惜,我的视力因此得到很好的保护。母亲于清光绪末年出生在一个侨商家庭,从小就在马尼拉、石狮、泉州等地接受过现代教育,因而,她是一个有文化、识大体的新女性,她深知培养子女的重要性,家境虽难,她也从不言放弃。

母亲为大家庭做到了一个女性所能做到的一切,却从没想要回报,子女们有时做错了事惹她生气,也从来不用当地人常用的“夭寿”之类的粗话骂人。母亲的行为举止所展现的慈爱而勤劳的形象,让我从小就觉得她是如此地可亲、可敬、可爱。幼时十分顽皮的我,也渐渐改掉了贪玩、淘气等陋习,不忍心再做坏事让母亲生气。于是,我开始帮助家中干活,学习成绩也有明显的进步,并顺利地考上初中。那时,母亲每天早上起床,正在厨房煮饭的时候,我也起床出门到村子四周拣了一趟猪粪,再回家吃早饭上学,每天放学,也要到田野里割些青草回家喂兔子,还承担了从河沟里挑水供一家人用的家务,节假日,常跟着兄长到田里干活,或者跟着大人去“讨小海”。夏天晚上读书,蚊虫很多,我也要坚持把功课做完,有一次,为了弄懂刚学的因式分解,我反复运算,不知不觉已经深夜,劳累了一天已经上床休息的母亲一觉醒来,看到我还在读书,赶忙叫停要我上床睡觉。对于我慢慢变“乖”的情况,母亲当然心中有数,她在欣慰之余,常常向我投来赞赏的目光,此时,我会觉得那是世上最高的奖赏。

初中毕业后,我以语(除作文外)数答案与标准卷基本相同的成绩顺利地考上中专,此时,家庭经济仍然拮据,但妈妈为我出门求学特地买了一双新胶鞋,这可是我生来得到的第一双。此前,我都是每天起床后就打赤脚下地,晚上洗脚后就穿木屐。我在榕求学期间,因为有助学金,能够维持基本生活。但那时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饥荒之际,虽然国家给我们安排了每月高达28斤的粮食定量,但由于副食品的严重匮乏,常吃无油的盐水空心菜,同学们戏称为"无缝钢管加氯化纳",学校中包括校长在内的许多师生水肿、干瘦。我假期回家时,一米七的个头,却不足100斤,妈妈看了心中十分痛惜,尽管此时家中也是缺粮,吃的是地瓜稀饭之类的食物,但妈妈尽量让我吃饱,并在接生时将胎衣带回家煮好,怕我不敢吃,就说是牛肚让我吃了,正在长身体的我,经过假期的调理和营养补充,身体恢复了不少,新学期同学见面,都夸我脸色红润,也胖了一些。在这最困难的时候,由于母亲的细心照顾,我度过了人生的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能够坚持学习,并以较好的成绩通过了毕业设计和论文答辩,完成了学业。母亲的关爱,既是我健康成长、学有所成的重要因素,也使我从小就对母亲有着浓浓的亲情,我想这是母亲付出的爱打造了我践行孝道的感情基础。

二、中国自古就有"忠孝难两全"的说法,我步入社会之后,工作地闽北虽然与在家乡的母亲相距千里之遥,但母亲常对我说不要牵挂她,要好好为公家做事。我除了努力工作以外,就只有经常给母亲写信,并从工资中安排一点钱寄给母亲了,我觉得,这也是许许多多在外地工作的人的一种尽孝的方式。

我从学校毕业后,由组织分配到闽北,辗转来到一个国营农场。在那里,我工作了整整20年,先后在农业生产队、场部、职工消费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厂、建筑队和企业站工作,在这里我向农场的干部职工学习了大量自已原来不懂的企业管理和农业生产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提高自已,主持了几个单位的工作,建成场部大礼堂、数幢职工宿舍、自动化碾米厂等工程项目,经营企业也有可观的效益,为农场的经济发展贡献了一点力量。在这期间,也经历了四清、文革等政治运动。我的工作得到农场领导和同事们的充分肯定,文革后,我担任了管委会委员兼企业站长,分管农场的工副业部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在农场建立了家庭,妻子也是农场的员工,后来成为幼师,几年后我们有了两个儿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奉调到县城农业部门工作,所在的县政府机关给我一个不同于农村基层的环境,我也在这里得以提高水平、增长才干,成为一名公务员,为农业部门业务工作的开展做出努力。至本世纪初,以科级干部的待遇光荣退休。此时,我也有了一个小孙女,已经做了爷爷。

在我参加工作的42年的时间中,我和母亲总是聚少离多,母亲虽然已经渐渐变老,但儿行千里母牵挂,母亲对儿子的关心并不因儿子已经长大甚至也开始变老而有丝毫减少。当年我结婚时,虽然布料是要凭票限量供应的,母亲却千方百计为我筹备了整套的被帐和衣服,后来,我有了儿子,母亲又为孙儿们缝制了许多服装,在我每次回家探亲归来的行李中,总少不了母亲为我一家人准备的衣服和海产干货。在与母亲的交谈中,当她了解到我工作中所取得的些许成绩时,总会感到十分欣慰。母亲的教诲使我能专心于事业,不为家庭分散过多的精力,我的工作成绩也有母亲的一份功劳。

三、退休后的我,挂念着在家乡的母亲,就把户口迁回老家,陪伴母亲度过了她人生的最后时光,或许这是对母爱的一点回报。

我退休时,远在老家的母亲已年届93岁高龄了,得到组织上的同意,我回闽南老家安置,对此,母亲自然十分高兴。改革开放以来,我的工资提升了许多,妻儿也都有工资收入,老家侄儿们也都事业有成,因此,这时的家庭经济条件,已有很大的改善。但劳累了一生的母亲,确已老了许多,她的背已微驼,视力、听力都明显下降,牙齿也已大部分脱落,并伴有大便秘结、小便失禁等老年病,双腿乏力,只在家中大厅、门口等处走动。我的兄长们早已为母亲找了一位保姆伺候,我来后就与母亲一起生活,协助保姆照顾母亲。

母亲虽然身体衰弱,但思维仍然十分清晰,她有看报的习惯,我每过几天,就要带些报纸回家,母亲用放大镜看报,常常就报上的新闻与我交谈,我也常将在外的所见所闻告诉她,并很认真地听她对往事的回忆。根据母亲的口述,我撰写了从曾祖父以下七代人的宗族家谱,这已成为家庭珍贵的历史资料。

有一段时间,小孙女来家乡与我一起生活,她有时会在“太妈”(曾祖母)的眠床上表演从幼儿园学来的舞蹈,看完节目的“太妈”高兴地为她鼓掌,夸奖曾孙女跳得好。看着年龄相差90岁的祖孙老少同乐,大家都很开心。

有一次,我中暑了,就医吃药后就躺在母亲的古式雕花床上休息,这床是我从小就在这上面长大的那张,我是再熟悉不过了,床上的每幅雕刻图景,我看了都感到十分亲切,虽然因为母亲的老年病,床上难免有些异味,但我却毫不在乎,似乎重新躺在母亲的怀抱中一样。睡了一觉之后,烧退了,母亲却执意不让我走,要我在这床上休息一夜,说她可以和保姆共床,经我再三解释说病已好了,她才放心。一个已90多岁的、身有老年病的母亲,在这样的大热天,却提出要与保姆去挤那张小床,让出大床来让年已60多岁的儿子安睡,这是多么感天动地的真爱。

那年深秋季节,母亲如厕时因便秘用力过度造成脑溢血,半身不遂,不能言语,终于离开了她时时关爱着的100多位后辈子孙,荣归天国。历经清朝、民国、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的百岁母亲,为家庭所做到的一切,是有些男性都难以做到的,她给儿孙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我退休后回老家来与母亲共同生活的日子使我得以稍有践行孝道的话,那么,母亲的风范却时时在引导我去思考怎样教导儿孙,怎样给儿孙们同样的爱。愿爱与孝良性互动的和谐家风,世代相传。

随机稿件
暂无数据!
上周冠军
人气:0,发布文章:0篇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