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10月18日,入侵北京的美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这是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与列强交锋屡战屡败的纪录中增添的一篇屈辱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1842年8月29日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告一段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自此以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又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是,各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满足于在中国已经攫取的各种权益,胃越来越大。于是,由英国领头,提出修改《南京条约》以扩大在华特权的要求,在被拒绝后,即以“亚罗”号船事件为借口,于1856年10月23日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次年,法国也派兵与英国联合侵华。1857年10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之后,在俄、美等国的支持下,继续北上,1858年4月联军舰队抵天津大沽口,5月20日攻陷大沽炮台,打了败仗的清政府只好又与英、法、俄、美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列强得到了先前提出修约的主要要求。但即便如此,《天津条约》的订立,也不能使中外相安无事,侵略者利用换约的机会,进一步进行新的勒索。1860年春,英法联军再次对华开战,驱兵进犯北京,以6千兵力在通州八里桥击溃3万清军,打开了北京的东大门,清朝丰咸皇帝仓惶逃往热河,联军于10月13日不费一枪一弹占领北京安定门,控制了整个首都。清政府除被迫于10月24日、25日分别与英法交换了《天津条约》之外,又与英法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进一步的严重危害。在联军占领北京期间,素有“万圆之园”之称的圆明园,在所藏“珍奇无数”被英法强盗洗劫一空之后,又被付之一炬,顿时火光冲天,浓烟蔽日,清朝守园官员投水殉难,与名园同归于尽。这是一个文明古国在遭遇野蛮入侵时无可言说的痛。是中华民族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
上世纪九十年代,笔者曾来到圆明园遗址,凡是稍有良知的中国人看到这满目疮痍的遗址现场,心中的悲愤必会由然而生。虽然那已是名园罹难130多年之后了,但仍能感受到她规模的恢宏和工程的浩大,在大水法、西洋楼等处,即使只剩下劫后的残垣断壁,仍能感受到布局构思的精巧和建筑工艺的高超。只可惜建造了这世界独一无二皇家园林的满清王朝,却也亲历了国门洞开、京城陷落、名园被毁的屈辱,落后的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只有挨打的份。对于这沉重而黑暗的历史一幕,人们应该深思。
今天,我们幸逢改革开放的升平盛世,国运昌隆,民生改善,正前进在中华复兴的康庄大道上。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过去。这座被法国作家雨果称为“中国的凡尔赛”的园林,荟萃了人类文明的丰硕成果,在150年前那个悲惨的日子倾刻化为灰烬,园中所珍藏的无数文物珍宝,通过抢劫的英法军人的倒腾拍卖,现已流散到世界各地。有专家考证,名园重建既没必要,也因有些工艺已经失传而难度极大。在全国各地都在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的时候,让我们牢记中华百年屈辱史,发奋图强,绝不让这历史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