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德发被评为全国优秀敬老志愿者
林金山
郑德发退休前,是一位大胆开拓、勇于创新,扎实苦干,为集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区委书记。现在,他是一位忙碌的党员,为了集美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而奔走,用实际行动感动着身边的人,完美地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华传统美德。
一、勤奔走,为老人安享晚年服务
2005年,在集美区开展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郑德发跟随集美区委区政府领导就老年工作问题开展专项调研。他向区委书记建议,集美原有涉老部门较为分散,隶属关系多,办公场所和设施零散而重复,工作人员数量少且兼职多,多头管理容易扯皮推诿,工作效率低,应该把这些涉老部门整合在一起。区委书记要他提出详细方案,他即邀请老干部局、民政局、老龄办等部门负责同志一起讨论,起草一份整合方案,报区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将原来隶属组织部、民政局等多个的涉老工作部门及原来的区关工委、五老工委、老年大学、老体协、老年艺术团、新四军研究会、老年活动中心、老年福利协会等全部归属老龄委老龄办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经费、统一办公、统一管理,同楼办公,职责清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涉老部门的组合办公,是郑老的杰作。从此,集美区老龄事业进入高质量、高速度发展阶段,并于2010年被评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郑德发同志受邀担任区老龄委副主任,专职为老龄事业服务。
走马上任后,郑德发很快就有了明确的目标,把所有涉老机构的作用都发挥出来,以创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为目标,围绕“六个老有”,大力改善和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随着4-2-1家庭结构的发展,集美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60岁以上老人有2.5万之多,占总人口的11.9%,其中相当部分是空巢老人,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许多退休老同志、老教师反映:希望建设一幢老年公寓,增加适合老年活动的设施。郑老积极向上反映,集美区委区政府接受建议决定对老年活动中心进行扩建。项目选址的时候,郑老经过考察,看中了原老年活动中心北面的地块,这里位于集美老城区,闹中取静,各种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国家4A级景区陈嘉庚纪念胜地、厦门市第二医院就在附近,他还建议将老年公寓和老年活动中心连为一体,形成最佳组合。这个地块集美街道办已与私企合作即将建设商住楼,设计图纸都已确定了。在区政府大力支持下,通过多方协调,这个地块终于让位给老年人。随后,郑老还多次参加设计研究,帮助协调解决建设、施工中的问题。如今,占地7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集美老年活动中心已落成启用,集美区十几个涉老部门搬进新楼合署办公。这里,教室、图书室、棋牌室、会议室、歌舞厅、健身房以及室内门球场、羽毛球场等多种球类场馆配套齐全,可以同时容纳1000多位老年人在此学习培训、休闲娱乐和体育健身。建筑面积达3100多平米、设有150多张床位的集美老年公寓也已投入使用,住在这里的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到老年大学上课,到老年活动中心活动。全国老龄办以及新加坡等社会福利事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相关部门到此参观,都对这样的组合赞不绝口。
2008年春节前,当他了解到有一些70多岁的农村老支书、老大队长,曾经为集美的建设作过贡献,现在年老体弱,生活有困难。郑老即拿出10400元,以离退休党支部的名义,到26名最困难的老支书、老大队长家,发慰问金,进一步推动了基层组织更好地关心这些曾经为社会做过贡献的困难老同志。
随着集美的大开发大建设,大量征地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为了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在郑老和一些老同志的积极反映下,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迅速出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又实施“金包银”工程。为了促进就业和稳定收入,帮农民办保险,政府每年从开始补贴1.2万元增至1.5万元,受保人数达17218人,已领退养金人数14016人,月领700多元。
为了有效地推动老龄工作,郑老还建议与涉老机构的区级老领导及老龄办负责人一道到全区各镇街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主要是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经费及活动场地比较短缺。随即根据调查的实况,与老龄办一起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老龄工作意见报区委、区政府审核讨论,然后由区委、区政府联合下文解决,从而为老龄工作夯实基础,使老龄工作扎实有效地持续发展。
当省、市老龄办、居家养老办决定在集美区做试点时,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郑老认真学习上级文件,学习外地的一些试点做法,深入社区与基层工作人员和老年人面对面交流探讨,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通过近一年的努力探索,基本总结出一套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方法程序及如何分类划定服务对象的具体掌握标准。还根据集美的实际,增加“重点关爱对象”这个类型的困难老人,让他们象低保边缘户那样可以享受到低于“低偿服务对象”的救助服务。这些经验的及时总结,得到省、市居家养老办的称赞及认可。
二、献爱心,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一生为寡母尽孝,郑德发退休后,努力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华传统美德,把精力用于关注老年人和贫困学生等弱势群体。郑老自己生活简朴,为了助老和助学,总是非常的慷慨。1992年郑老被省属一家企业聘任为副总,他把企业给的薪酬大多都花在助老或资助家庭贫困的青少年入学,并教育他们学成就业之后,要孝亲敬老。十年中共捐款10万多元。1996年响应江泽民总书记的号召,把公司奖励他的四万元,全数购买冬衣捐给宁夏灾区,以后又两次共捐赠区教育基金16000元。另外还先后扶助三名贫困学生念完中学。1996年的一天,郑老到灌口敬老院看望老人们时,发现重新修建的敬老院还是沙土地,原来是基建款用完了,如果要铺,还得花5000多元。他二话没说,回头就拿来了5000元(相当于三个月的退休金)。1998年,集美区老年活动中心一期工程建成即将投入使用,但配套设施还需要一大笔资金。郑老向区长建议发动机关、事业单位捐款,借此唤起全社会对老年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带头捐了6000元。2006年之后,他向社会募捐助学款,每年3万元。他自己每月的补贴及所有稿费都捐出来,资助贫困生上学。而他家里还是五六七十年代的旧房子,还用着小小的旧电视。2010年又商请台商建霖工业公司吕董事长,设立“芳德助学基金会”,每年20万元(现已增至30万元),资助集美大学与厦门理工学院5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这一笔笔捐款,如久旱逢甘霖,滋润着贫寒学子之心。有几年春节,他请一家台商捐款、一家台商做菜,亲自送到灌口敬老院陪老人们吃年饭,并给老人们送红包。
三、献余热,为集美的发展操劳
郑德发从小家境贫困,炼就勤奋耐苦的品质。解放后在党的教育下,郑德发坚持认真读书阅报不停息的良好习惯,树立革命人生观,乐于奉献兢业工作,把“奉献”作为毕生价值观。早在五十年代中期就被评为厦门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市政府授予的二等功,几十年来是公认的“老黄牛”。无论在什么岗位,他总是要求自己要做到最好。1986年到集美区担任区委书记并兼任集美大中专院校党工委书记和集美学校委员会主任后,他更是为了集美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把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倾资创办的集美学校办得更好,日夜操劳,几乎无假日。退休之后,他仍然十分关注集美的发展,集美北部工业区、灌口机械集中区创业初期都有他艰辛劳动的足迹。
当市领导来集美专题调研,他受命详尽汇报集美北部的开发方案,当场获得批准,随后他又积极招商引资1250万美元。1996年当他目睹灌南工业区破土修路一年多,路修不起来,也招不来客商,他与在职干部一样十分焦急,主动到处招商,终于招来总投资1500万美元的先锋电镀工业园。在开发这块处女地的过程中,他四处奔走,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为集美区节约投资五百多万元,终于争取各方支持,实现“五通一平”,为建厂创造条件。这期间,附近一些不明真相的农民,听信谣传“建电镀城,今后妇女不会生育”,多次对他进行围攻辱骂、威胁,并阻碍工程建设。他坚定地依靠政府,坚持不懈地在现场协助工作,直至工厂投产才脱手。在市政府的关心下,这里已建成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省级机电集中区。
郑老不仅自己孝亲敬老,是大家公认的大孝子,为人们树立了领导干部孝亲敬老的楷模,更重要的是他在全区实施居家养老服务中,深入社区与贫困老人面对面交谈,以老人阶层入手,从实际出发,确定服务模式,使集美2.5万老人都受益,这是郑德发敬老爱老的最大贡献。因此,在“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中郑德发被全国老龄办、民政部、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授予“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荣誉称号。最近全国首届敬老志愿服务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郑德发又被评为“全国优秀敬老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