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知趣 记录文化 ——记柘荣文化见证人叶作楠
  作者:w5C6V33l  浏览:5169  发布时间:2016/1/28

“琴棋益寿,书画延年”“锻炼身体,健康长寿”,这是叶作楠题在两扇房门上的对联,红纸黑字,甚为醒目。他说,这是他的“养生秘诀”所在。书法、绘画、写文,90岁的叶作楠始终秉承世代书香传家的美德,“静”以修身;摄影、跳舞、上网,老当益壮的叶作楠活力仍在,以极大的热忱发挥余热,“动”以知世。

步履平缓、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言谈风趣,并不显老态,这是叶作楠给人的初步印象。叶作楠祖籍寿宁犀溪,1950年到柘荣文化馆工作,开启了定居柘荣的60多年跌宕人生。文化馆、电影院,叶作楠的工作履历并不复杂,一生几乎都从事着与文化记录、传播有关的工作。退休后他自嘲无所事事,便用了20多年的时间,搜集、整理、编写了柘荣第一本记录当地多元文化概况、趣事的图书——《柘荣文化志》。目前,该书在柘荣县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已进入编校印刷环节。

“这辈子也总算给后人留下点东西,知足了。真要感谢政府的支持!”叶作楠谈起自己花费心力完成的“巨著”即将面世,颇感欣慰。据悉,该书约有30多万字,初稿均为叶作楠手写而成。从四处搜集材料、拜访知情人士,结合自身工作经历,筛选、记录可用信息,到分门别类、按章创作,叶作楠均亲力亲为,耐心有加。

事实上,由于柘荣两次撤并县使文化档案遗失、残缺、损毁的情况较为严重,一县的文化脉络并不明晰,这让叶作楠的“义务”编写路程走得并不通畅,而这也更让他坚定了要汇集各方信息,编写《柘荣文化志》的决心。为此,他用了十多年走访全省曾在柘荣县文化系统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同志,并询问民间艺人、知情者,翻阅文化工作总结、简报等,细心搜集、悉心记录、用心编写,这期间用掉的笔记本有一大摞,足见其辛劳。

“我在柘荣搞了那么多年文化工作,很多事也只有我清楚。要是不记下来,真没了。”叶作楠说,不管是在文化馆还是电影院,他的工作接触的都是那个时代最本土、最传统的文化现象、文化面貌,这些对如今来说,都是珍贵的文化历史。在《柘荣文化志》一书中,叶作楠详细阐述了剪纸、评话、马仙信俗等当地特色文化的来龙去脉,同时他还列举了一些“柘荣之最”,比如柘荣最早的电视、最早的自行车等。谈及这些较有趣的文化内容时,叶作楠说这些事看着只是小事,但也确实是一种文化符号,接着他还兴致勃勃地说起他考证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柘荣最早的自行车是何时有的?当时做记录时,叶作楠心里虽有一点底,但为了慎重还是问了一些年长的知情人。可他们说法不一,对于具体的时间点、具体的人更说不出个所以然。叶作楠综合了部分人意见,结合自身工作接触的一些人和事,提出了一个观点:柘荣的第一辆自行车是当年修公路的工程队带来的。他记忆犹深的一个场景是工程队员骑着自行车穿街而过,后头有一群小孩子跟着跑,大伙对这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

如今《柘荣文化志》已成书,了却了叶作楠的一桩夙愿,但他行“文”的脚步却不曾停下。按他的话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家风,也是一种习惯。叶作楠的祖父与父亲都称得上是寿宁县的名人,他的祖父叶楚三是晚清科举出生,但在民国年间主张办新学,创办了“寿宁东区第一国民学校”,而他的父亲叶森曾留学日本东京大学,归国后任职厦门集美华侨女子师范学校。后因时局动荡,回到故乡创办了“寿宁县私立育英公学”,并出任校长。这便是寿宁一中的前身。叶楚三与叶森合力改变了寿宁教育的落后面貌,成为了寿宁办学先驱。教育世家开明公道、待人和善的作风,对叶作楠的成长影响深远,让他养成了良好的处世态度和生活习惯,并将此传承给晚辈。

“父亲到现在还是一家之主,很多经验、决断能让我们少走不少弯路。”叶作楠长子叶培树感慨地说,自小父亲对他并不算严厉,但原则性的问题从不让步。虽然家中风雨不断,父亲的经历也坎坷,但因为保持着开明、乐观的态度,一家人也都拨开云雾见青天。如今,他也和父亲一样退休了,看着父亲充实的生活,他连称还需学习,很多地方还赶不上父亲来得“时髦”。听到儿子的一番评价,叶作楠笑言老了就需多动,身体好,精神才好。活到老学到老是真理,自己只不过是很好践行罢了。

穷经皓首非名利,为有丹心种玉田。一位老人驻足他乡60余载,以平生兴趣,从看似平凡的经历中抽丝剥茧,结成了一条联结文化传播的纽带,为柘荣的文化事业繁荣献了一份力。

柘荣县委老干部局

王泉力 苏晶晶    

叶陈芬 陈丽彬   

2016年1月28日


随机稿件
暂无数据!
上周冠军
人气:0,发布文章:0篇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