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跌宕,教训多多;但可供借鉴的史例,亦不在少数。春秋战国时期,秦位于山西一带,地瘠物贫,本属弱国,却迅速崛起,并吞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在中华史上,留下彪炳一页。
秦的兴盛,首功当推商鞅变法。史载,当西周覆亡时,秦襄公“将兵救周,战勘力,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在西周王畿故地建国。秦承周制,子孙世袭为官,“有罪可以得免,无功可以得尊显”。一潭死水,终为变法所改观。商鞅首先从仕进入手,改革人事制度。贯彻“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原则”;自此“始有小吏而入仕,计功次而进官者矣”。出现“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功论,不得为属籍”《史记�商君列传》的新局面。
“文能安邦,武可定国”。人才脱颖而出,为强国铺平道路。秦将白起,饶勇善战,下七十余城,攻城略地,所向披麾。一出反间计,廉颇被撒,错用赵括,长平一战,燕国损兵40余万,未几亡国。齐、楚,均为当时大国,尽管地广物博,城池高筑,精兵强将,在秦的软硬兼施、连番攻击下,难以招架,终也败下阵来,国灭政息。
秦的兴起,使六国感到威胁。合纵与连横,两股势力曾长期缠斗着。六国欲联合以抗秦,秦以分击来一统;以苏秦和张仪为双方代表人物,其间,充滿争奇斗胜的故事,难以尽述。秦以文武两手,远攻近交等机谋,钻了六国勾心斗角,贪图小利,合力难成的空子,终于技高一筹,各个击破,赢了连横。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这是北宋王安石咏商鞅之诗。王安石的改革失败了,他以切身体会,肯定了商鞅的“政必行”。打破旧体制,触犯权贵,要冒极大风险。商鞅以生命为代价,践行了变法主张,获得民众的信赖,打下改革的坚实基础。贵族的疯狂反扑,使他惨遭“五马分尸”酷刑,但商鞅变法的勇气和强国的功绩,却长传不衰,一直为历代史家所肯定和赞誉。
“书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令人震惊的是,经过数代的努力,并吞六国之后,仅仅21年,在农民大起义的浪潮中,秦又迅速瓦解了。因沿袭战时机制,严刑酷法,激变天下,强秦很快溃亡了。秦始皇江山万代的梦想,转眼成空。由弱秦到强秦,由强秦致败亡;秦的大起大落,惊心动魄,一直震撼着华夏史坛。其成败根由,至今议论不休。
“六王毕、四海一”。秦的统一,结束了200余年的春秋战乱。“字同文、车同轨、度量衡”。秦虽速亡,封建制却长传了2000多年。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版图永固,天下一统,自此打下宰固基础,再也难以分裂,其功莫大焉。
客观评史,扬长避短,古为今用。经过近代波折,2000多年后的当今,中华民族崛起了。复兴道上无坦途,尤其是霸权主义的极力遏制,更使我们面临严峻挑战。弱秦扫合的史例,或可提醒我们,只要重人才,必有良策出;何愁十国、二十国來寻衅。吾当乘风破浪,逢凶化吉,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