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建党95周年纪念,福建电视台公共频道“金秋”栏目采风团一行,来到泰宁、建宁和浦城的红土地,先后瞻仰了当年红军浴血苦战的遣址,深深感受到党光荣传统的伟大力量。
7月1日下午,我们在建宁县城毛泽东故居前重温了入党誓词后,参观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陈列馆。图文并茂的展示,把我们带入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建宁是五次“反围剿”的要地,红军坚定不渝的斗志,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建宁是第一次“反围剿”的筹粮筹款之地,是第二次“反围剿”的完胜之地,是第三次“反围剿”的决策之地,是第四次“反围剿”的指挥中心,是第五次“反围剿”的重要战场。毛泽东、周恩来,十大元帅中有八位、十大将中有五位,都在建宁指挥过战斗。建宁是最早的中央苏区21个县之一,曾是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总司令部的驻地。馆前《红军颂》大型青铜群雕等配套陈设,全方位立体反映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浦城仙楼山公园里,矗立着一座叶飞将军题写碑铭的“红十军解放浦城纪念碑”。9月3日下午,我们瞻仰了这座革命故址。1932年9月,赣东北苏维埃政府主席方志敏,率红十军二次入闽,一举攻克浦城,为浦城带来曙光,也留下许多故事。9月20日,方志敏通过两名菜农,详细掌握了城内布防通道,为攻城打下坚实基础。方志敏还善于开展宣传,用事实驳斥了地主对红军的诬蔑。徐之嵩是一位颇有名气的中医,在方志敏的感化下,携带全部医药书籍、治疗器材,追随了红军;1934年春,徐之嵩担任红军总医院的代理院长。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这位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的革命先烈,在我们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6月28日下午,我们还来到泰宁县城,瞻仰了长380米的红军街。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曾三进三出,三次解放县城,在此燃起熊熊的革命烽火,建立起苏维埃红色政权。1933年8月中旬,红军总部从江西东移泰宁后,朱德、周恩来、彭德怀、杨尚昆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此运筹帷幄,指挥战役;而当时的红军总部,就设在红军街125号的陈家大院内。当年的红军歌,依然在这里传唱着。
我们所到之处,无不留下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1931年冬季某日黄昏,朱德总司令率队行进在泰宁密林中,发现两个五、六岁的孩子,正围着3具瘦骨嶙峋的尸体在哭泣。朱德看两个孩子饿坏了,忙命警卫员拿出地瓜给孩子吃,又派人把孩子送进城中的红军医院。几天后,朱德回县城,特意买了花生、豆饼,去医院探望这两个孩子。长大后,他俩都参加了红军,并成为红军的骨干。红军街上,有一口“红军井”,周围群众仍在饮用,为当年红军所挖。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红军是宣传队,又是播种机。资料记载,国内战争中,福建先后组建了7个军,为革命做出突出贡献,其中许多人牺牲了。仅建宁县就有7000多人参加红军,其中6000多人参加长征,全县牺牲中共党员、红军、游击队员4000多名。全县还为红军筹粮15万担,认购公债20万元,制布、草鞋18万双。军民一致,团结抗敌,从中可见!
白色恐怖中,为什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靠的是坚定不移的宗旨,始终为民的信念。打铁先要自身硬。把党支部建在连队,尤其是克敌制胜,红旗不倒的重要法宝。“听党指挥,作风过硬,能打胜仗。”是今天必须紧紧遵循的方向。五星红旗血染成,胜利来之不易。腐败就是叛徒,清亷才能继续革命。反腐倡亷,显然是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的根本保证。
扎根群众,为民服务,永远是党事业胜利的保障。面对当前国内外严峻态势的挑战,只要能取得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我们就将立足不败,剩风破浪,勇往直前,到达胜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