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月饼赏圆月话传说
  作者:郑俊人  浏览:6410  发布时间:2016/9/4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大节日。由于这一天夜晚的月亮看上去特大特圆特亮,因此人们就把这个节和团圆联系起来,称之为团圆节,这当然是人们的良好愿望,但这一天游子一般都要想方设法回家,和亲人一起过节。家人更是希望远方游子回家团圆过节:“圆魂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李峤《中秋月》)”实在回不来,就只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  苏轼《水调歌头》)”了。

中秋的活动很多,各地略有不同,但吃月饼却是共同的,也最有特色。

节前走亲访友送月饼由来已久。据说元末农民起义还利用送月饼的习俗传递起义时间,在送出去的月饼里在馅里暗藏一张纸条,上书:“八月十五杀鞑子”。

月饼始于何朝何代?

有一说始于唐代,是军队的祝捷食品。唐高祖时,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凯旋归来那天正是八月十五。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高祖献圆饼表示祝贺,唐时称吐鲁番人为胡人,胡人所献的饼就称胡饼了。唐高祖李渊捧着圆饼,笑指明月:“应将胡饼邀蟾蜍”。就与群臣分享胡饼。以后每逢打了胜战,就吃胡饼表示祝捷。也有说是安禄山向扬贵妃献饼,安禄山是胡人,因此当时称胡饼,但后来人们嫌胡字难听,就把“古”字旁去掉,只取月圆人团圆之意。

还有一说始于宋,普及于明,盛行于清。北宋皇家在中秋节时喜欢吃“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月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宋  苏东坡)。”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里说:“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可见已在民间普及。清代袁景澜的《咏月饼诗》详细记述了制作月饼和中秋饮宴的情景:“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可见民间盛行。

如果再往前推,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据说是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这应该是月饼的原形或始祖了。到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从“胡人”那里引进芝麻、胡桃,饼馅的辅料增添了芝麻和胡桃仁,就把这饼叫“胡饼”了。

除了吃月饼,人们还喝酒赏月赏菊赏螃蟹。

胡饼也好,月饼也好,我们吃着饼、赏着月,听着传说,到底始于何,这里只是记趣。尊重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就是继承和发扬。

随机稿件
暂无数据!
上周冠军
人气:0,发布文章:0篇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