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也要通俗
  作者:陆琪灿  浏览:3299  发布时间:2016/10/26

诗人游生忠先生在网络上发表一篇《山人随笔》提到“诗歌必须要跟日常实际生活贴近,通俗易懂,又有一定的文学味。如果诗词只是像古人写的,现代诗只像外国人写的,老百姓看不懂,尽管有一些人会捧为高雅,也没有太多意义。阳春白雪,毕竟曲高和寡嘛。”他又说,“我也主张百花齐放,但是“放”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们能够喜欢诗歌,走近诗歌,同时获得诗歌美的享受。这样,喜爱诗歌的人们便会越来越多,诗歌的薪火就能够永远旺盛。”


他的这篇“随笔”我有同感,我于2004年在福建《东南诗刊》第六期上发表一篇《例谈中华诗词应该通俗化》中提出:写格律诗时,也要注意通俗易懂,使人一目了然。特别是现在提倡中华诗词走进中小学校园,更应该通俗化。现举几例通俗化的诗例于后:

例1、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在当时来说,应该是通俗得再不能通俗了,但它却不失为一首好诗。可以说是脍灸人口的思乡诗,小学生也能读得懂。

例2、黄超云先生在《传统诗歌改革之路浅议》中举的《小镇风情四首》之一:“唯大姑娘秘密多,几时恋得后生哥?今朝又约黄昏后,夜大新开英语科。”这也是通俗得像顺口溜一样,但它又是一首严格的格律诗。

例3、林从龙先生在《弘扬兴、观、群、怨,振兴中华诗词》中举例的《农民夜校》:“新月含羞柳上藏,农民技校夜辉煌。阿娇卖菜归来晚,一嘴馒头进课堂。”这样的诗念给一、二年级的学生都会听得懂。他们还会说:“阿娇姐姐太不守纪律了,上课还吃东西呢!”但它也是一首严格的格律诗。

例4、福安市的郭旻先生在《福建诗词》第五集上发表的《村妇》:“种罢蘑菇捡罢茶,拉闲姑嫂倚门斜。不停纤手毛衣织,互看交针配甚花。”这首诗就是一副改革开放后,富裕农村姑嫂工余美丽针织图。诗中的“罢”“倚”“甚”“拉闲”虽然难懂些,但高年级的小学生也能理解。

改革的春风给诗园带来了春意,全国的诗词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不足的有人认为诗词组织虽多,但写诗的年青人并不多,中华诗词在年青人中不普及。还有人感叹诗人年龄偏大,甚至忧虑是否后继有人。于是专家、学者、诗人们认为造成这个原因是诗词格律、押韵、入声字等诸方面。他们呼吁从这些方面进行改革。论文也很多,各有千秋。但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不通俗,使年青人望而生畏。如果多提倡写通俗的格律诗(如上面所举的),我看他们也不感到难写、难读了。他们还会说:“噢!格律诗不过如此,我也会。”

唐代著名通俗诗人白居易,他的诗写好后,要念给老太婆听。老太婆说,听懂了他写的是什么意思了,才肯罢休。晚清诗人黄遵宪讲得更明白,他说“我手写我口”,也就是口怎么说,手就怎么写的口语化、通俗化。


下一篇:凯歌楼
随机稿件
暂无数据!
上周冠军
人气:0,发布文章:0篇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