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的两句成语,与《史记》和《资治通鉴》的编著有关,出自两司马身上。
司马迁因李陵案,得罪了汉武帝。李陵战败被俘投降,震怒的汉武帝杀了李陵一家,包括其老母和妻子。司马迁认为,李陵率兵5000,遭8万匈奴骑兵包围,血战10多天,杀伤敌兵万余,兵尽粮绝,退路被断;其降不是真降,而是等待有利时机报答国家,其功足以抵补战败之罪。加上司马迁还有讽刺国舅李广利拥重兵而怯弱无功的言论,汉武帝勃然大怒,司马迁因而遭殃,惨受宫刑。
司马迁在肉体和精神上受到严重摧残,痛苦万分,打算一死了之。复又转念:“假若我死,还不等于许多牛身上少了一根毫毛那样,同死了一只蚂蚁有何区别?而世人又不能把我同烈士相比,只以为我罪大恶极,是该死的…”于是他忍受耻辱,坚决地活下去,顽强地完成了伟大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写道,“假令仆(我)伏法受诛,若(好比)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疑?而世俗又不能与死节者次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到底)就死耳!”自此,“九牛一毛”遂为成语,广传天下。
司马迁以生命铸就的《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130篇。以“本纪”叙帝王,以“世家”叙诸侯,以“列传”记人物,以“书”叙典章制度,以“表”列大事,网罗古今,包括百代,打破以年月起迄如《春秋》的编年史、以地域划分如《国语》的国別史局限,创立了贯穿古今各个方面的通史先例,成为正史的典范。司马迁早年曾广游各地,累积素材,印证记载,好问补漏,为《史记》的编著,打下坚实基础。
1100多年后,史坛再出巨著。司马光编成《资治通鉴》,广受赞誉,当时邵雍(北宋哲学家)称赞他:“君实(司马光字),脚踏实地人也”。这简明而准确的评价,自此成为天下论人的成语。
司马光青年时代就爱好研究历史,博览群书。宋英宗(赵曙)时,受命主编“通鉴”,历19年,全力以赴,专心写作;常至深夜,天未亮,又起来。恐睡过久,耽误写作,特制一圆木“警枕”,不让自己睡稳。司马光广搜资料,再经研择,串连剪辑,最后润色定稿。工作态度,十分严谨,许多章节,都经反复几次修改;如唐代部分,由600卷之多,精简至80卷。全书编成时,共294卷,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上起战国,下至五代,跨1360多年历史。完成的原稿,均用一笔不苟的工整字体,废稿、残稿竟堆滿二间屋子。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赵顼),将这部书取名《资治通鉴》。
这两部史著,在我国历史文化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发生深远影响。《史记》不但是中国史传文学的集大成者,其文章对魏晋小说,唐宋传奇,甚至宋元戏曲,都有很大影响,成为中国文学重要的源头活水。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无不争读《资治通鉴》;对其点评批注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除《史记》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嫓美。
“一牛九毛”与“脚踏实地”这两句成语,亟蕴内涵,摡括了警世巨著艰辛的出台过程,旣体现两位伟大史家的高度责任心,坚韧不拔的精神,又给后人带来深刻启示。
研究员、福建省杂文学会会员:陈有芳
201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