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甲申三百年祭》
  作者:陈有芳  浏览:7169  发布时间:2018/7/22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是甲申年,这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皇帝吊死煤山,明亡;李自成功败垂成,滿清入主,民族危难,大起大落,天下震撼。甲申轮到第五个周期,时值三百年之后的1944年,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挥就如椽大笔,写下轰动一时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

《甲申三百年祭》的最大要点,就是突出“进城赶考”这个话题。李自成历经苦战,刚刚建立起的大顺王朝,旋又土崩瓦解,倾刻灭亡。李自成不好酒色,生活朴素,与士卒同甘苦;但手下大将刘宗敏为胜利冲昏头脑,陷身财色,霸占了陈圆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山海关,放清兵入关,酿下“李闯打天下,顺治坐朝”的史剧奇观。

文中,郭沫若先生多次提到制将军李岩这个人,这是一个文武兼备的良材。其前期建策多被采纳,如收揽民心,勿杀戮等等,都为义军势力的扩充作出贡献。但是,自牛金星等人入伙后,李岩的话就少被听从了。3月19日攻入京城,李岩敏锐地指出,山海关当派重兵驻守,及早安抚吴三桂等,可惜的是,这些致命的预见,却被李自成晾在一边,不当回事;以致虎视耽耽的滿清,趁虚而入;致使大顺王朝过早丧亡,令人扼腕。如此看来,败局的最大责任者,还是李自成本身。

清兵入关后,自成4月19日亲征,26日败归,29日离开北京,首途向西安进发;一路被清兵紧追,一败于定州,再败于真定,损兵折将,连自己也带了箭伤。途中议兵,李岩请率兵往河南发展,遭牛金星阴谮其欲反,竟遭杀害。次年2月,潼关失守,于是又恢复了从前的“流寇”姿态;9月,李自成战死于湖北九宮山。

郭文指出,这无论怎么说都是一场大悲剧。李自成自然是悲剧的主人,而从李岩方面看,悲剧的意义尤其深刻。假使初进北京时,自成听了李岩的话,不要懈怠军纪,对吳三桂采取牢笼政策,清人断不至于迅速入关。又假使李岩收复河南之议得到实现,以李岩的深得人心,必能独挡一面,把农民解放的战斗转化而为种族之间的战争。倘若形成那样的局面,清兵在第二年决不敢轻易冒险去攻潼关,劳师穷追,致自成陷于绝地。

甲申剧变,造成极为严重后果,由农民起义演变为种族的斗争,导致清朝宰治中华260多年的局面。三百多年过去了,种族的遗恨虽己消除,但其教训却永远值得后人回味。

1944年3月19日起,《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连刋4日,引起广泛关注。同年11月21日,毛泽东在给郭沫若的信中写道:“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了,如何避免这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甲申三百年祭》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印成单行本,广泛发行,成为进城前的必修之课。

“创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古训好读,实施不易。由于建国前党中央即预先部署了“进城赶考”这一课题,使全党上下齐赴试,同心协力进考场,从而有效预防了腐败的滋生,经受了考验。刘青山、张子善之被严惩,更把“进城赶考”落实到具体实践中,从而在相当时段内,挽救了大批干部,保持了清亷政风。

“进城赶考”,是个永值强调的大话题。古今中外,至今尚未见到一个永恒的政权,实现长治久安,谈何容易。反腐有其历史的独特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建国近70年了,我们仍在为“打虎拍蝇、追逃猎狐”而忙彔着,正是最好的说明。只能靠持之以恒的不断努力,凭藉坚强的毅力,才能交出合格的试卷。

人民日报出版社分别在1954年3月、1972年2月、2004年3月,多次重印发行《甲申三百年祭》。此文要义,深入人心,引发共鸣,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几十年间,我多次阅读此文,每读都深受教诲,切感“进城赶考”的重大意义。


随机稿件
暂无数据!
上周冠军
人气:0,发布文章:0篇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