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是如何崛起的?纽约市立大学历史学教授赫特,对此做深入剖析。他新近出版《民主之死》一书,引起广泛关注。6月16日,《纽约时报》网站刊载对此书的评论文章。
评文指出,赫特并未把当时的德国和现在的美国作比较,但他对德国宪政末路极为细致的研究,发人深省,引发共呜。在他笔下,希特勒的崛起是一个共和国崩溃的要素,当时存在缺陷的德国领导层,面临着全球化困境,举措失当,致使希魔出笼,从而步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赫特认为,纳粹首先是“反全球化的民族主义抗议运动”。在大萧条导致德国失业率大增之前,全球经济的反复无常,为那些给出简单答案的政客提供了机会。1920年,钠粹声称“外国人将被从德国驱赶出去”,下一步就是自给自足;德国将占领实现这一目标所需要的土地,然后创造一个独立于世界其他地方之外的经济体,希特勒甚至断言,全球化的波折不是经济力量的结果,而是犹太国际阴谋。
赫特描述了道德灾难出现之前的道德危机。假设犹太人需对德国发生的事情负责,那么德国人就是受害者了,受害者的行为总是防御性的。政治不负责任从兴登堡总统就开始了,这是一个十分不幸的例子。他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次胜仗而闻名,但无法面对1918年的西方战线失利的事实,因此传播谣言,称德国陆军被犹太人和社会主义者“背后捅刀”。一个人的这种道德弱点会向外辐射,导致恶果。兴登堡1925年当选总统后,德国就受困于他对不耐细究的名誉的过分敏感。他相信,只有他能拯救德国,因为他担心形象受损。如果没有兴登堡的谎言和古怪姿态,希特勒不会当权。
正如赫特所揭示的那祥,钠粹是捏造受害者形象的能手。希特勒散布消息称犹太人是内奸,他建议毒死一批犹太人,这样德国陆军就能打胜仗。希特勒相信,谎言说得足够大,谎言本身的力度会产生一些可信性。纳粹使用暴力恐吓选民,使自由选举失去意义。1932年7月,纳粹获37%选票,1933年1月希特勒成为总理。几周后,他以国会大厦纵火事件为借口,通过授权法案,实质上取代了宪法,登台掌权,把国家绑上战车,犯下滔天罪行。
兴登堡1934年去世,他为现代一段极为恐怖的时期创造了条件,可算是始作俑者。赫特的书含蓄地针对保守派。他没有问左派如何才能制止希特勒,而是“打量了”那些协助希特勒上台,后来又改变主意反对他的德国保守派,但为时已晚。
世局乱象,云谲波诡。不言而喻,赫特用意十分明显。对于今天的保守派来说,结论很清晰:不要打破共和国赖以维持的规则,因为有一天你会需要秩序。也不要摧毁那些尊重这些规则的反对派,因为有一天你会想念他们。
人类文明史,历经波折,当回眸那些深重劫难时,尤其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前车之鉴,复辙免蹈。《民主之死》一书,无疑亟具振聋发聩、警世醒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