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养老服务须多些“我们”思维
发布时间:2014/10/8   来源:南方都市报   + 846

报载,广州市推进社区养老的一个重要项目———日间托老机构,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已经有80多家,然而,多数日托开办以后遭遇“拍乌蝇”,个别日托人数渐多之后,又遇上亏本经营的难题。社区日间托老机构的服务对象是与子女亲属同住的失能、半失能长者,按理说,日间托老机构和与此功能类似的幼儿园,都是为了解决上班族的后顾之忧,本应深受欢迎才是,为何应者寥寥呢?

其实,政府做事最难得就是设身处地地为百姓着想。假设,一对上班族的夫妻,家中有一位需要照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如果接受社区托老服务,那么每天就得一大早把老人送到托老机构,下了班还得赶着去把老人接回家,老人比不得小孩子,本就腿脚不便,每天来回这么一折腾,就算年轻人不怕麻烦,老人的身体恐怕也吃不消,如果家里还有一个需要接送的学童,那作出取舍的结果就是宁愿把老人留在家中,反正只要稍有自理能力,老人独自在家几个十几个钟头,看看电视打打瞌睡,也就把家人等回来了。

不必怀疑,办社区日间托老机构肯定是件大好事,为办好这件事,近三年来市财政已经投入2600余万元的建设资助。然而很明显,80多家托老机构门可罗雀的现实,说明这好事没有办好,这钱花得有点冤枉。有工作人员说老人们的观念没转过来,拜托,七老八十的人了,还是多想想如何顺着老人的心思吧。

老人们最想要的是什么?其实除了温饱之外,老人们想要的,与年轻人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需要自由自在,他们喜欢舒适安逸,他们在乎得到尊重。他们最需要的,也是最缺的,就是情感的陪伴。既然这么多的家庭都认为生活和医疗方面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那么我们的社区养老何不改坐等老人上门为主动上门提供服务呢?除了专业的护理之外,还可以招募社工,为独自在家的老人提供陪伴服务,这样,效果会不会更好些?

广州早就是老龄化城市了,在不远的将来,老人群体所占比例还会大幅提高,今天的正值壮年的你我他,也要不了多久就会是老年群体中的一员。因此,在我们手上做着的养老事业,理所当然地应该多用“我们”的思维去办好它,如此,便不难设计出贴心的养老服务来。

声明: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图片来源网络,不代表金秋网立场,若侵权请联系!QQ:3071562091
随机阅读
暂无数据!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