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成为鸟儿的乐园。 戴园笙摄
工作人员查看树果长势。林 辉摄
巡护员近距离观测保护区内的鸟类。林 辉摄
炎炎夏日,漫步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漳江入海口,犹如置身于一座海上森林公园。潮起潮落中,天然红树林宛如一条绿色绸带缠绕着海滩。这里,便是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是北回归线以北种类最多、生长最好的红树林天然群落。
“只要湿地不被破坏,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巡护员吴秋城说,为了这片红树林,他每次巡护至少要徒步60多公里。
曾萎缩的红树林获得了全方位保护
“海水中生长的特殊环境,养成了红树林根系发达的突出特征。”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方少云告诉记者,红树林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能有效滞留陆地来沙、抵御风浪袭击,在保护海岸生物物种多样性、调节周边气候、维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是全球水鸟迁徙重要的歇脚站和繁殖地。
漫步在总面积达35400亩的保护区内,郁郁葱葱的红树林恍如漂浮的水上绿洲。海风吹来,绿浪起伏,偶尔还有白鹭一跃而起。然而,就是这片红树林,一度面临存亡危机。由于认识不到位,漳江口红树林曾遭到人为破坏,在长期毁林围垦、造田种粮、建鱼虾池的影响下,面积最少时仅存390亩。
直到1997年,福建省级自然保护区在此成立,漳江口红树林迎来转机。红树林保护区海岸线30公里,涉及5个单位、8个建制村,由云霄县牵头,保护区管理局会同相关单位及保护区所在的镇、村组建成社区共管委员会,一个共护红树林的“绿色联盟”由此诞生。
历经近20年的保护和生态修复,保护区内红树林面积从仅存的390亩恢复到3000多亩。目前,保护区内有秋茄、木榄、桐花树等天然珍稀树种面积3000多亩,中华白海豚、蟒蛇等国家级保护动物在内的鸟、兽和两栖爬行动物218种。2008年,这里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管护水平提高了,大家把红树林当宝贝
方圩滨和朱巧玉是当地一对小有名气的“环保夫妇”。他俩是中学老师,2007年,夫妻俩参加了一次环保交流会,“当时主办机构决定为漳江口编写一套课本教材,我俩便毛遂自荐成为主创人员。”方圩滨说。 “一下课,我们便从县城骑行30分钟到红树林,收集材料、拍摄图片,晚间再整理资料,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两年。”2008年8月,名为“走进湿地”的教材正式出版。 在学校支持下,朱巧玉办起了生物选修课,方圩滨每个月为同学们做一场演讲。
“每次领学生到保护区开展实践活动,都会让他们与村民交流,传播环保理念。”夫妇俩说,“我们的力量很小,红树林乃至湿地保护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让家乡的自然美景世代可见。”
“以前,人们把红树林当木柴用,毁林造池搞养殖。现在知道了红树林的生态作用,都把它当作宝来保护。”有村民告诉记者,如今,很多村民都当上了保护红树林的志愿者。
保护区管理局为提高对红树林的管理能力,一方面筹措资金加强硬件建设,一方面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先后与香港米埔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等单位开展科研合作。
5月19日,保护区内东坑边防派出所红树林生态警务室正式挂牌,这也是福建首个生态警务室。谈到红树林,民警吴旭东如数家珍,对树种的特性和分布都了如指掌。派出所教导员王军 介绍,在保护区重点部位、重点路段增设探头,通过视频监控网上巡查以及车辆巡逻相结合,铺设了一张“天网”,“借力科技,管控能力有效提升”。
让红树林带来绿色效益
“这里是淡水和海水的交界处,再加上有了红树林的净水作用,我们的水产品吃起来口感更嫩、味道更鲜美。”红树林保护区旁,养殖户吴军法正在自家承包的20多亩滩涂养殖地忙活着。得益于漳江口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这里的滩涂产出的蛏、泥蚶、青蟹等产品畅销厦门、汕头、深圳等地,价格比市场价要高出15%左右。
在保护区的科研栈道外,蓝色的网围起了几块方田,这是漳江口保护区管理局和福建省林科院、厦门大学等合作进行的科学研究,目的是研究当地水产养殖的特点和优劣,培育出更高品质的水产品,并把研究成果直接提供给当地村民、为村民谋福利。
这些年,当地在严格保护核心区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红树林的生态优势,在保护区外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养殖业,共享红树林带来的绿色效益。2009年,保护区管理局成功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更是大大提高了周边群众的养殖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