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喉蜂虎,夏候鸟,以捕食昆虫为主,准备迁徙到东南亚越冬。
黑翅长脚鹬——今年来到的冬候鸟。
经过了一夏酷热的洗礼,刚刚入秋的三明迎来了第一批到达的南迁越冬候鸟。
“前哨部队”提前到来
9月3日上午8时10分,明溪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的技术人员,在闽江上游的沙溪河渔塘溪的南山塔溪流,位于东经117.215度、北纬26.372度、海拔520米流域,监测到两只正在觅食的黑翅长脚鹬和灰鹡鸰。这是三明境内今年观察到的第一批冬候鸟。与去年的首批冬候鸟到来时间9月10日相比,今年首批冬候鸟到来时间提前了7天。
三明冬候鸟有130多种
冬候鸟是指冬天在本地区越冬,春夏则迁往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繁殖的鸟类。据资料统计,每年迁徙来到三明的冬候鸟有130多种,是旅鸟的2倍,是夏候鸟的4倍多。据悉,这与三明市所处的亚热带温暖潮湿的气候有关。
地处南方的三明市的冬天,大量林果成熟等待着鸟儿来觅食,昆虫基本上也没有深藏冬眠,因此成为众多北方来的冬候鸟的较理想的越冬地。从市民比较熟悉的雀形目鸟类看,冬候鸟多属杂食鸟,其中主要有各种鸫、各种鸲。它们既吃虫也吃树果草籽,而这些食物三明地区都很丰富。
而那些靠飞虫为食的鹟鸟就多半是本地区的旅鸟,只有铜蓝鹟等极少数冬候鸟,显然是因为在冬天,三明市飞虫极少。但在有些低洼湿地,即使在冬季也还是蛮温暖的,因而小飞虫还很多,它们就成为越冬的铜蓝鹟、小仙鹟们的美餐。
三明市雁鸭类的冬候鸟也很多,比如鸳鸯、天鹅等,它们也是杂食鸟。在北方水域被冰冻时,三明市的湿地可提供给它们充足的水草、小鱼。
而像鹬类这样的海滨湿地小型鸟,多单纯以湿地动物性食物为生,就很少会留下来越冬,而选择做旅鸟。
猛禽中冬候鸟也较多,因为多数猛禽如普通鵟、白尾鹞、红隼、雀鹰等,总追随它们的食物——冬候鸟大部队行动。
想看成群冬候鸟还得等个把月
不妨先学学观鸟护鸟知识
既然“开路先锋” 黑翅长脚鹬和灰鹡鸰已经来到三明,那么今年冬候鸟的大部队何时会来?在数量和品种上是否会产生变化呢?
“从9月底开始,冬候鸟会陆陆续续来三明越冬,到来年三四月份陆续离开。而在9月初期,在三明繁殖的三宝鸟、蓝喉蜂虎、家燕等夏候鸟正在集结,准备迁徙到更南方的地带越冬。当前正是各类候鸟大换防的时期。”林业工程师郭利良介绍,近年来三明较常见的冬候鸟保持60种,种类相对稳定,但与几年前乃至十几年前相比,整体数量上逐年呈稳定上升趋势。他分析,这与近年来农村人口进驻城市致使农村居民密度下降,减轻了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对森林和湿地的依赖等因素有关。
每年的11月份是冬候鸟大量进入三明市的重要时期,特别是立冬和春分前后,大量冬候鸟集中在三明这个重要中转站。它们有的会在这里集结、补充能量一段时间,然后继续南下迁飞,有的则停留栖息至次年春分,然后北回,这里是它们的“加油站”和“避风港”。以鹟科、鸫亚科为主的林鸟和天鹅、鸳鸯、鸬鹚、鹬类等珍稀水鸟,数百万只迁徙到该区域越冬,形成万鸟齐飞的壮观景象。翩翩起舞的彩鹬、鸮科猛禽、冕雀、大拟啄木鸟、在透红的柿子树上觅食的太阳鸟等精彩场景,吸引了国内外观鸟爱好者慕名前来,观赏和拍摄这一人间胜景。
自古以来当地人口口相传的“迁徙鸟,知多少,飞时不见云和月,落时不见山边草”的民谣,描写的就是这期间万鸟集聚的盛况。这也是一年中最佳的观鸟时期。专家提醒:根据现阶段国内外研究成果看,鸻鹬类和雁鸭类候鸟应视为潜在的疫源野生动物,迁徙候鸟可能携带高致病的禽流感病毒,观鸟爱好者在野外观鸟时,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希望大家“手下留情”,欣赏野鸟的丰姿应远距离观察,切莫惊动它们。
秋季护鸟行动拉开序幕
随着秋天的到来,大量候鸟开始迁徙。根据当地百姓有秋冬季进补野味的习惯,明溪县及时启动了秋季护鸟行动,林业与检察院、法院、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执法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多部门调动社会志愿者共同开展保护野生动物行动,组织社会志愿者通过开展观鸟、鸟类摄影、护鸟巡查等系列活动和保护野生动物进乡村、进学校宣传活动,引导市民拒绝滥食野生动物,倡导健康的绿色生活,拉开秋季护鸟行动的序幕。据统计,今年初以来,明溪县先后救助放生了4起10只珍贵野生鸟类,其中3只夜鹭、2只领角鸮、1只凤头鹰、5只白胸苦恶鸟。社会志愿者黄福全收容救助3只领角鸮幼雏,罗武禄帮助育雏白鹇8只。执法机关收缴非法经营的捕捉野生动物器具115副,收缴并处理野外张挂的捕鸟网56张,没收非法贩卖并放生候鸟20只和棘胸蛙18只,进一步净化了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