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孤独的守望者:德化山村留守老人
发布时间:2016/12/14   来源:泉州新闻网   + 3648

 泉州网12月13日讯(记者 黄枫/文 陈小阳/图)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家庭空巢化逐渐成为我国农村的典型特征。尤其是偏远山村,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背井离乡进城务工,留下了一个个守望家园的孤独身影。这些留守老人不仅要劳作于田间地头,有的还要承担起抚养孙辈的重任。老人们在默默操劳的同时,内心却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独寂寞的煎熬。

老龄化社会到来,如何让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越来越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近日,记者跟随志愿者进入德化县的几个偏远乡村慰问留守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聆听他们的心声。

场景一 84岁老人独居 靠拾柴种菜为生

近日,记者跟随德化憨鼠爱心小分队的志愿者驱车前往德化汤头乡格中村的鸭乾角落。鸭乾角落地处德化、尤溪、大田交界处,位置偏远,居住人口较少。

“下诶,下诶……”来到一座破败不堪的木屋前,村干部用当地话叫着陈下老人,并没有人应答。沿着房前的台阶走上去,在一堆枯草树枝中,一位老人从里面钻了出来,她就是84岁的陈下。忽然看到一大群人,老人有些慌乱,所幸她很快就在人群中看到熟悉的村干部,旋即露出了笑容。“你又来看我啦,还带这么多人来……”老人说,自己刚从山上种菜捡树枝回来。

白发苍苍的老人仍在田间劳作

走进木屋,房间收拾得很干净,厨房内只有一块木桌和一个土灶。掀开桌罩,一股酸味扑鼻而来,一铁罐子的青菜已经发霉,旁边一碗水煮面线。“早上吃面线,连着中午的一起煮了,还没来得及吃。”得知老人还未吃午餐,同行的几人让老人先吃饭。“你们先放着,如果实在不能吃,我再倒给家畜吃。”看到志愿者要将桌上的青菜倒掉,老人连忙制止。实在拗不过,志愿者只好再三叮嘱老人,发霉的东西一定不要吃。

“每天一大早就上山捡点柴火,打理下田里的青菜。”老人说,她一年就离家两次,一次正月,一次年中,出去备些生活必需品就回来。村干部告诉记者,老人的儿子已过世,孙子偶尔会回来看她。

志愿者将面线和食用油递给老人,并记下了老人所需的生活用品,以便下次带过来。“再多坐一会吧。”见众人辞别,老人有些不舍地送到门外。走出一段路,记者回头看到,老人正倚在屋前的木柱上,擦拭着眼泪。

深山中经常看到上山拾柴的老人

场景二 孩子外出打工 患病夫妻相濡以沫

在汤头乡垵樟角落的一座古厝内,住着72岁的赖玉梅和她的老伴。孩子都在外面打工,老伴因脑萎缩导致身体各项机能出现状况,连走路都困难,家中大小事都由赖阿婆一人承担。

上午7点多,赖阿婆醒来,艰难起身准备到厨房做早饭。50多岁时,她因中风导致腿脚不便。下床后,她拄着树枝做的拐杖,颤悠悠地走向厨房。脚上穿的军布鞋已经破了好几个洞,露出里面用塑料袋做的袜子。

做完早饭,她拄着拐杖拿上工具,准备给门口的菜地浇水。房屋旁有一条连接山泉的水管,开关打开后却没有水出来。她想了想,估计又是屋后的水管接口出了故障,便打算过去看看。

“砰……”这时,房间内传来声响,可能是老伴摔倒了。阿婆顾不上其他,连忙赶到房间,果然是老伴又撞门上了,这个月已经撞好几次了。看着老伴脸上的伤痕,她心疼地说,“起床的时候叫一下我,我来扶你,这样老是受伤怎么行。”她扶起老伴到屋外洗漱,并准备好早餐给他吃,然后又忙着去打理菜地。

每一天,赖阿婆都重复着同样的事,吃的东西全靠自己栽种,很少有肉类。“孩子在外打拼也不容易,我们只要不给他们添麻烦,就算帮他们了。”谈起在外边的孩子,赖阿婆叹了口气。

场景三 白发人送黑发人 古稀老人抚养俩孙子

在汤头乡岭脚村,今年75岁的苏玉英仍在自家的田地上挥舞锄头,消瘦的身躯在寒风中有些单薄。老人年老体弱,一只眼睛已经失明,还要照顾两个孙子,非常不易。

“老伴很早就走了,二儿子也跟着去了……”谈到家人,老人掉下了眼泪。二儿子留下两个孩子,全靠她独自照顾。“两个孙子挺懂事,我也只能做做农活,种些菜和庄稼来维持。”老人说,大儿子家庭情况也不好,几个女儿也都外嫁,很少回来。

场景四 每日与鸡鸭为伴 盼着节假日儿孙回家

在格中村,今年70多岁的陈老伯刚从山上捡柴火回来。常年奔波田间地头,老人的皮肤晒得黝黑。

“孩子都在外面打工,很少回来。”老人说,老伴很早就过世了,他一人在老房子住了几十年。在房子的旁边,他养了二三十只鸡鸭。“每年就等着节假日孩子能带孙子回来,然后吃吃我养的鸡鸭。”聊起孙子,老人一脸高兴,“很快就要春节了,到时候又能见到孙子了,只是不知道这次能待多久,到时鸡鸭要多杀几只让孩子带回去。”

【现状】高龄劳作 缺少精神慰藉

记者从德化老龄办了解到,目前德化有20887个独居式老人(夫妻俩),占了我市留守老人的大部分。

山村老人三餐一般很简单

孙炳章是德化憨鼠爱心小分队的发起者之一,几年来他走遍了德化大大小小的乡镇,对留守老人的情况十分熟悉。他总结了留守老人的几种情况:第一种,老人依旧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后,留守老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维持者,大部分老人种植的农田超过一亩。这些留守老人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劳动者,不仅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也缺乏对先进生产技术的吸收和接纳能力,导致事倍功半。第二种,老人既要种田还得带孙子。年轻人外出打拼时,无法将子女一同带出,只能由老人代为监护。老人相对落后的文化水平、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留守儿童的监护质量,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和性格发展。第三种,老人遭受慢性疾病折磨。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各种疾病随之而来。而子女外出务工难回,必然导致留守老人生病不能及时就医或无人看护的困境。第四种,老人缺少精神慰藉。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诉说,有时间没事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杀念头。

一些村庄为老人设立“爱心食堂”

【探索】多种模式 保障老有所养

记者走访中了解到,我市不少地方已经开始实行多种养老模式,多层次多方面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像老人互助抱团养老模式得到不少地方老人的欢迎。

政府购买服务送上门

市老龄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活在农村的独居老人,子女长期不在身边,有些是常年孤身一人。对此,从2013年起,对于特困失能老人,政府会提供购买服务。比如,如有独居老人卧病在床,没有了自理能力,政府就会每月发放300元的购买服务补贴,让老人的亲属、邻居、护工等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截至目前,全市各县(市、区)已有2000多名特困失能老人纳入其中,其中一大部分就是生活在农村的老人。

老人组成互助组

德化县老龄办工作人员表示,德化多年前就开始尝试探索实践“党支部+老协会+互助组”的模式。

平时,老人互助组经常性走访全村的留守老人,了解留守老人日常生活和健康状况,排解老人的孤独寂寞。此外,互助组还提供免费理发,定期组织打扫卫生,相互帮助完成农田的耕作等生产活动。有老人遇到困难时,互助组其他老人都会及时帮扶。

志愿者开展帮扶

如今,我市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爱心组织,他们都会定期组织志愿者进村看望老人,为老人带去生活用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德化的憨鼠爱心小分队就是其中的一支爱心队伍。

每个月,憨鼠爱心小分队的负责人都会组织志愿者,对各个村里的老人、“五保户”等群体,分类制定帮扶计划,做到精准施策。“老人缺什么生活用品或食品,我们都会在第二次回访的时候送去,就是希望老人们能过得好一点。”志愿者孙炳章说,他们有时候也会准备一些节目,让老人们的生活丰富点。

乡贤出资助养老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和热心乡贤的支持下,我市不少地区都出现了专为留守老人服务的“爱心食堂”、“免费食堂”。

德化赤水镇猛虎村设立爱心厨房,每月2日为全村留守老人组织免费“爱心聚餐”,促进老人们的交流。村老年协会以闲置小学校舍为阵地,整合村文化室、老年学校等资源,添置电视、棋牌、图书等设施,成立留守老人服务站,并定期组织开展关爱老人活动。

在永春苏坑镇嵩溪村,老协会成员牵头成立康乐家园,老人可在食堂吃免费午饭,还可以打球、听南音等;南安眉山乡观音村,乡贤捐资开设老年协会爱心食堂,村里65周岁以上老人每天都可以到食堂用餐。在晋江一些乡镇,不少热心乡贤筹集资金在村里筹建养老院,让老人免费入住。

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关爱老人行列

【建议】老人协会相扶持 子女关心更重要

与城镇相比,不少农村受地域、人口等因素影响,养老模式相对有限。如何让留守老人老有所养,让他们的子女放心工作,不仅需要老人及其家人,还需社会各方力量。

“村里的老人协会是与老人息息相关的,村里老人的一举一动,老人协会应该是最快知悉的,所以老人协会在农村养老问题上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可在基层农村探索‘老年协会+居家养老’的互助养老新模式,建立孤寡老人档案,采取老年协会成员一帮一、结对子的帮扶措施,定期慰问陪伴老人,帮助老人申报政府救助事项、购置生活用品等,从多方面体现对老人的关爱帮扶。”华侨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副教授肖北婴建议。

憨鼠爱心小分队的一名志愿者表示,大多农村老人从小就习惯吃苦,对于生活品质的提高,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相反,对于精神上的慰藉,才是老人们最需要的。

国家心理咨询师、泉州妇女儿童心理服务中心主任徐雪娜表示,因为现实因素影响,许多子女迫于无奈,确实无法陪伴在老人身边。老人与同龄人“抱团取暖”,陪伴效果是很好的,但子女不能因为老人有自己的圈子,就完全对父母不管不顾。徐雪娜称,人老了会回归到孩子状态,很怕那种被抛弃的感觉。子女如果无法长期陪伴在父母身边,也要在经济上、精神上给予父母支持。平时多打电话关心父母的动态,尽量抽时间陪伴父母,而且陪伴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声明:文章来源泉州新闻网,图片来源网络,不代表金秋网立场,若侵权请联系!QQ:3071562091
随机阅读
暂无数据!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