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一位老农的福橘情怀
发布时间:2017/9/7   来源:福建日报   + 4070

福橘皮薄,颜色火红,深受老福州人喜欢。

边缘化的福橘开始复苏

朴实的打扮、黝黑的皮肤,郑为平一看就是位农民。“初中一毕业,我就回家种水果,那是1988年,最早种的水果就是福橘。”郑为平是福清市渔溪镇钟前村人,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的福橘果园就在自己村里。

2010年,黄龙病的袭击下,郑为平的福橘全没了,他中断了福橘的种植。2013年,他重新种植了40多亩的福橘,每年自产3万至4万公斤,供不应求,还能帮助周边村民卖出10万公斤。

日前,在郑为平的农场里,记者看到他种的福橘,虽个头还不大,但个个圆润,长势喜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福橘红遍闽江两岸,1985年被正式定为福州市市果。但随着水果种类的丰富,柑橘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这让口味偏酸的福橘日渐边缘化。

“品种退化、黄龙病,加上市场竞争激烈,大多数果农放弃种植福橘。目前,福州市柑橘类水果种植面积有13万亩,福橘的种植面积如今只有5000亩左右,只有当年的零头。”福州经济作物技术站工作人员王艳娜告诉记者。

“福橘不易储存,顶多一个月。跟以前相比,我知道福橘该怎么卖了。”郑为平说,“卖福橘一定要趁新鲜,带着叶子卖,既好看又新鲜。冬至前一直到年前这段时间,是销售最好的时期。福橘表皮红,红红火火表示吉利。市场也不仅限在福州,泉州、厦门的客户也越来越多。批发价一公斤10元左右,零售可以卖到16至20元。”

做一位热爱土地的农民

怀着对土地和对农村生活的挚爱,郑为平对农场的一切大小事物亲力亲为且乐此不疲,天天忙碌于农场的山间和果园里。他做传统农业有近30年时间,走了不少弯路,但也因此积累了很多经验。

“刚开始,我只会种地,水果成熟后,就等着批发商来,1994年前后,福橘的批发价格0.6元一公斤,挣不到多少钱。1998年,我开始自己走市场,一边种植,一边做水果批发。”2013年,郑为平发现福橘的市场越来越好。他从福清龙田苗圃选取优良的福橘苗,开始自己种。

柑橘类水果是郑为平种植的重要类型。“柑橘类的工序不简单。”郑为平说,每年夏季发芽迅速,因此必须把新芽摘除,以保全养分,孕育饱满的果肉。有的一遍还没摘完,前面摘过的又发出新芽,往往新芽需要摘4~6遍。郑为平把他的手摊开,疤痕满布,粗糙如树皮,上面布满了茧子。

做过水果批发,郑为平对水果的品质要求很高。作为一位老农,他知道好的土地,才能长出好的作物。

怀着对土地的热爱和敬畏之心,他一直坚持除草不用除草剂,施有机肥。为了对付农场最头疼的虫害,他用物理、生物杀虫技术。“用有机益生菌灭虫,作物不会生病,又能当肥料。” 福橘成熟期,最怕实蝇,一旦被叮咬,就容易掉地,郑为平在果树附近挂上诱导剂,获得很好的效果。他投入资金,在农场建设了68盏太阳能路灯,兼灭虫用,优化了农场的生态有机环境。近30年的精心耕耘,郑为平的农场,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链,病虫害也大幅减少。

现在他的农场有500多亩,还建设了台湾优质水果栽培基地,栽培了香橙、草莓、木瓜、柠檬、杨桃、莲雾、释迦、神秘果等10多种台湾水果。同时,农场还建占地180亩的名贵水果园区,引种了枇杷、龙眼、柑橘、蜜柚等优质水果,种植了262亩的经济林,散养了几百只土鸡土鸭,养殖了2000多条鱼。

种福橘种出了现代模式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自愿原则开展家庭农场登记。郑为平将几年来奔波于全国各地批发水果积累的资金全部投入家庭农场的创建。

郑为平印象最深刻的,是2014年12月6日,农场办第一次采摘节。一个月时间内,1000多棵橙树上结的橙子,全部卖光。“都是游客自己来采摘,不用自己花劳力,也不要拉到外面市场上卖。采摘节上,我们1公斤卖11至13元,还不够卖,利润翻了近3倍。如果拿到批发市场上,1公斤只能卖4至6元,还要扣除人工等成本。”农场采摘节一炮走红,郑为平更有信心了。

“卖得贵,是因为东西好,附加值高,这也跟我们一直坚持有机种植分不开。”

福橘皮薄,冬天一下雨,就容易烂。由于色泽艳红、果美汁甜,又与“福、吉”谐音,备受群众喜爱,主要用作礼品卖。逢春节,多用福橘摆盘、馈赠,以表吉祥如意.卖相不好有瑕疵的,只能卖3~3.2元一公斤。郑为平种的福橘外观口感都好,一公斤能卖10~12元。“福橘也是游客喜欢采摘的水果,不等我们自己来采,游客都帮忙采光了,而且价格也能卖得好。”

比方说,一个人要有一副好身体,就要生活在健康自然的环境中。郑为平认为,“土地好,水果自然也健康,不容易得病,才能卖出好价格。”

作为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地道农民,不仅要打理农场的生产,还要跑各种办事处。一些亲朋好友认为他在“瞎折腾”。

为了寻找先进的管理经验。2015年,郑为平去台湾参观并学习新型农场的发展模式,引进香橙等台湾名特优水果,2016年进入福建省农业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农业技术的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班。

农场还实行养鸭、池塘养鱼和林下养鸡等综合立体养殖模式,实现家庭农场内部的生态循环,如今郑为平的家庭农场已初具模型。

“从1988年种植福橘起步,我就没离开过这片土地。如果没有以前的福橘果园,以及后来的慢慢积累,即便有再好的政策,我也不可能造出一个农场来。”他坚信自己路走对了。



留住福橘

郑为平坚持不用除草剂,手工除草。

郑为平种植的福橘长势喜人。

福橘不仅仅是一种水果,更象征着一种文化,一种传承。对于老福州人来说,无论是招待客人,还是祭祖,福橘都是必不可少的。

旧时福州有个风俗,就是在大年初一在门口放几个福橘,开门时,让小孩去捡,象征开门大吉。

1985年2月福橘被列为福州市市果,并同时荣获国家农业部优质农产品的美称,1989年再次获得国家农业部优质农产品的称号。

记者从福州经济作物技术站了解到,1998年福州市福橘的种植面积达到了顶峰,全市共有15余万亩,其种植面积占据了柑橘类水果的半壁江山,产量达10万吨。福橘的鲜果除在本市供应外,还销往华北、东北各省,占了总产量的70%左右,数量达2300多个车皮,除此外,还远销东南亚各国,年出口量达2000吨。

然而,近年来,人们对水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外观品质和内在风味都优于福橘的闽南芦柑和各类脐橙的迅速崛起,占领市场。更为重要的是福橘无性繁殖、品种退化、黄龙病等突出问题,生产出的福橘果较小,偏酸、籽粒多,使得福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大降低,价格直线下降。如今,福橘种植面积下降到5000亩,产量由3万吨下降到5000吨。虽然有对福橘进行优良品种的选育,但是效果极为有限,到目前为止,福橘的发展处于历史低谷。

作为福州市市果,福橘不应该只存在于老福州人的记忆中。

为保护和恢复福州市市果福橘,再现“闽江两岸橘子红”的美丽景象。福州市启动保护计划,从三个方面着手,即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与融合、政府扶持,对福橘进行保护。

早在1997年初,福州市农业局就申请了“福州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并成立“福橘提纯复壮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课题组。2004年继续开展“珠心胚繁育技术在福桔提纯复壮中的应用”研究工作。这两项技术的研究为实现福橘良种化栽培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基础。

2015年福州市农业局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共同开展福橘改良创新与栽培配套技术研究项目,旨在保留原来福橘的优点,既外观红润的同时,降低酸度、减少果核,甜度和体积都大大增加,使其风味更佳。

“我们计划全面收集福橘品种,建立品种资源圃;加大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新品种选育、优良单株筛选以及推广应用;加强病虫害防治、无公害栽培、丰产栽培等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升采后处理、贮藏运输的相关技术。”福州经济作物技术站工作人员王艳娜介绍说,“将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对目前已有的50亩以上的福橘生产基地进行定期考评,将基础条件较好的基地列为标准生产示范基地加以保护,规范管理。”

声明:文章来源福建日报,图片来源网络,不代表金秋网立场,若侵权请联系!QQ:3071562091
随机阅读
暂无数据!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