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工夫的传说
  作者:w5C6V33l  浏览:6040  发布时间:2011/2/17
福建红茶,简称闽红,有三大工夫一小种,茶界泰斗张天福老人曾经说过:“可以对正山小种进行归并,改称闽北四大工夫。”当年,政和工夫连续三年保持特级。因此,专家们称政和工夫为——“闽红之骄”。政和工夫是上品红茶,是闽北红茶的骄傲。关于政和工夫的历史故事与传说优美动人。
仙岩茶的传说
最早的政和工夫是用仙岩茶制作的。此茶生长山崖多岩石处,仙人指茶的故事流传至今。
政和县岭腰乡锦屏村原名遂应场,解放初,改名锦屏。锦屏境内崇山环抱,仙岩茶多生长于岩层石隙之中,高山区日照短,云雾多,茶树得风日之宜,雨露之润,叶质柔嫩,内含有效物质丰富,尤其香气出奇。制成的毛茶,秀长挺拨,紧结圆润,有一股兰花之香扑鼻而来,是红茶中的上品。仙岩茶曾是当地最大特产,驰名中外,畅销港、澳、英、德等地区和国家。  
关于仙岩茶的来历传说颇有趣。南宋前,当地百姓不识山上生长的野茶。遂应场银矿开采后,四方客商云集。相传,正当他们干得热火朝天之时,遂应场银矿的工地上来了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头儿,他衣衫褴褛,头发长过耳根,脸上的污土足有一个铜子厚。只见他一只手拿着打狗棍,一只手拿着一块粗碗。他不向人家要米,也不向人家要银两,而是一边走一边吆喝:谁家有茶喝啊!谁家有茶喝啊……遂应村的人和工地上的人看他那肮脏劲儿,都以为他是疯子,不是懒得搭理他,就是回答他两个字:“没有!”。老头子听到这不客气的回答,也毫不在意,仍旧在工地上转悠了三天,也不停地吆喝了三天,还是没人理他。
这位老头见没人肯搭理他,就摇着头往东走到村头的一棵大樟树下,坐下不走了。他夜里就睡在树底下,每天鸡叫头遍就起身,抡起手中的铁锤,叮叮当当地凿村后那块见不到土壤的岩石。一天傍晚,当夜幕降临之时,天空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他双手抱头蹲在树底下避雨。正好,在村西头和儿子相依为命的王大娘干完农活打这棵树旁路过,见那老头饥饥缩缩的样子,非常可怜,便心疼地让他到自个儿家里住下,又捧出一杯白开水施舍给他喝,老者见王大娘拿来的是一杯白开水,故意不仅不伸手去接,反而恶声恶气地说:“遂应村的人实在是太小气了,连一碗茶都舍不得给我喝。”这位经常积善德的王大娘非但不生气,却返身进屋,拿来水壶,掀起壶盖说:“兄弟,您看,我们也是这么喝的呀,我们这里没有茶哩!”。
老者听了王大娘的话方才相信。但他依旧不说话,还在王大娘用茅草盖的房子住下。王大娘每天热菜热饭招待他,从来没有半点怨言。老者觉得自己有厝住,还管饭吃,就再也不去讨茶喝。他在王大娘家住了整整一年,也对着村后那块见不到土壤的岩石叮叮当当一天不停地凿了一年。一天早晨,他对王大娘说:“今天我要走了,这一年里,我吃你的饭,住你的厝,我看你是好心人,你的恩情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也没有什么报答的,就把这几棵茶树苗送给你,你把它种在我凿了一年的岩石中吧!”王大娘瞅了瞅老者手上的那几棵茶树苗,又看了看村后那块见不到土壤的岩石,对老头说:“俺们吃的是粗菜淡饭,住的是茅草房。你也别说报答不报答的,为这块能种茶树的石头,你整整劳累了一年,我领情了。”老头说:“你不要小瞅这几棵茶树苗,它不仅保你天天有茶喝,还可以制茶卖茶发大财呢!”说完,他还小声在王大娘的耳边授予种茶制茶的方法。一切交代完毕,老者用打狗棍向天空一指,背起工具箱,腾云驾雾往南而去了。王大娘见此情景,知道自己遇到了神仙,随即跪地向老者远去的方向连连叩拜。
王大娘将茶树苗种在了村后那块见不到土壤的岩石里,说也奇怪,这几棵茶树苗随即就在岩石里生根发芽。从此以后,王大娘带领一家人每一天都给茶树苗浇水施肥,茶树苗在他们的精心料理下,长得枝繁叶茂。一家人靠这几棵茶树开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富裕了,也没有忘记乡村人,还带领遂应村的村民家家户户种茶树,制作茶叶,发家致富。
王大娘为了答谢仙人,给和自己相依为命的儿子改名叫叶岩茶。那叶岩茶天天上山,锄地割草,种茶制茶,日子富裕了,但还没有娶到意中人。他爱唱山歌,每当锄完茶山,就唱起来:
岩茶千棵伴山岗,浪花万朵伴龙王,
天上星星伴月亮,地上谁伴种茶郎?
歌声透过彩云,飘呀飘呀,一直飘到天上,被当年那位神仙的女儿听见了。仙子拨开云雾,往地上一看,见叶岩茶勤劳朴实,体格健壮,身边没个女人,又爱慕,又同情,便驾起祥云,迎着青风,来到人间。她站在遂应村后山上的一块石头上,吹一口仙气,化几缕轻烟,忽然变成一个青衣翠袖的姑娘,望着叶岩茶,唱起歌来:
       翠茶自有绿衣裳,茅屋也有燕伴梁;
       不爱金银和车马,只求做对好凤凰。
 真挚诚恳的歌声,象一碗甜美的清泉,直沁叶岩茶的心脾。叶岩茶忘记了疲劳,忘记了忧愁,他寻声细看,见遂应村后山上的一块石头上站着一个青衣姑娘,羞红的脸儿露出一对小小的酒窝,含情脉脉,对他微笑。
忽然,一阵青风白雾,又飘来七个仙女,她们唱道:
       风吹茶叶摇茶杆,天上仙女凤求凰。
       茶树低头承露水,仙子低头等情郎。
 叶岩茶听了,又惊又喜,脸上羞的通红。
仙女们看他很害羞,又唱起来:
       种树要种岩茶秧,嫁夫要嫁老实郎;
       茶子是棵带青树,老实阿哥最情长。
       好酒就爱好坛装,好妹就爱嫁好郎;
       好妹好郎成双对,花红叶绿更芳香。
仙女们唱完歌,化一阵清风去了。叶岩茶觉得奇怪,追上前一看,只见那位仙女正在挥动锄头,锄地种茶,她手勤脚快,锄呀,种呀,转眼之间,就种下半山苗子,啊!满山满岭都长起青茶了!叶岩茶高兴极了,他走上前去,与仙女手挽手,双双回到小屋里。他们结了婚,相亲相爱,以种茶为生。日子过了一天又一天,茶树种下一山又一山。如今,锦屏境内的那座山被叫做“仙岩山”,仙岩山茶树上采摘来的茶叶制作成的工夫红茶,红汤红叶,又香又甜,当地人叫做“仙岩茶”。
    仙岩山茶质好,工夫茶工艺独特,茶叶产销兴旺。商家牌号林立,在名目繁多商标中,以“万先青”牌号商标最为出名,一些村民至今仍保存着当时最有名的茶行——“万先春”的茶箱、焙笼和水筛。在清道光(1821-1850)年间,一个遂应场乡便有茶行20多家,每年出口茶叶1600至1800箱,其中6个茶行茶叶由英国和法国洋行包销。
仙岩茶其实是高山小茶品种,口感柔和甜美,又因为政和工夫起源于它,所以一直受到政和人喜爱,也把叫它为“政和工夫”。大白茶做的叫“大红”,小茶做的叫“小红”。
仙岩茶的衰落是在日寇侵华之后,因外销受阻,茶价低贱,导致茶园大片荒芜。解放后恢复生产,才使工艺传承。为顺应市场需求,当地有关人士已将仙岩茶由单一红茶品种政和工夫扩大为红茶、绿茶、花茶等仙岩茶系列产品。据统计,十九世纪中叶(1933—1936年)政和工夫红茶最高年产量达一万担。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红茶生产得以快速发展,产品远销欧盟、俄罗斯、内蒙古、京、津、鲁、沈阳等各地,茶界泰斗,百岁老人张天福为政和工夫提写了“政和工夫驰名中外”。
近几年,在政和县委、县政府大力推动下,企业积极改进工艺和生产,“政和工夫”品牌得到了进一步开发,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正承接历史的辉煌,不断地开拓创新,为广大茶友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三农”服务。
政和工夫的诞生
政和工夫诞生于1826年。18世纪中晚期,武夷红茶诞生,稍晚传直政和。事情要追溯到明代,明代政和遂应场发现银矿,朝廷开山采矿,于是,江西、浙江各地矿工都汇集政和遂应场以采银为生。同时也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客商,竟在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一个繁荣的市场。
矿工的日子十分艰苦,又多受朝廷官吏欺压。明正统七年,以遂应场为中心终于爆发了以叶宗留为首的银矿工人起义。义军征战在在闽浙赣各省一带,影响深远。但不久即被朝廷镇压,银矿却从此衰落。本来以采矿为生,或者依托采矿形成的市场买卖发达的遂应场人忽然之间失去了生计。
叶宗留起义失败被杀后,他的后人躲到了遂应场。天高皇帝远,竟然也没有再受到追击。银矿不能开采了,如何谋生呢?传说,有一天来了一位外乡人,他看到山崖间的奇枞,因而入村问叶氏人家讨茶喝,主人捧出的竟是白开水。外乡人起初怪主人家刻薄,后来才知道他们不识奇枞。外乡人便将茶叶采摘和加工技术传授给叶氏人家。茶做出来,清香扑鼻,入口回甘,饮后神清气爽。回头再看外乡人,竟然杳无无踪迹。叶氏人家才知道是仙人给他们指茶来了。于是,便给山崖取名仙岩山,茶取名仙岩茶。一种是具有高山品质的小叶种茶,一种是政和大白茶。如今全县最老的植株,人称“茶栲”的政和大白茶依然在村头伫立。叶氏定居遂应场,世代种茶做茶,子孙开枝散叶,人口一天天多起来,取代了原先的吴姓和董姓成为主要居民。
18世纪中晚期红茶工艺开始流传,也传到了政和。1826年,遂应场叶氏人家用仙岩山的小叶茶改进烟熏工艺,以萎凋、发酵、烘炒制作出了一种口感鲜甜的红茶,运到武夷山下贩卖,外地人也一直当武夷茶收购。到了1874年,江西客商赵某买了一批茶,发现这种无烟的工夫茶十分独特,于是,到遂应场大力倡制,并为茶取名“遂应场仙岩工夫”。当年,茶运到福州市场大受欢迎,一时声名鹊起。有个安徽黟县人,在福建做官,当年罢官,看到“遂应场仙岩工夫”十分畅销,便把工艺带到安徽祁门,1875年祁门红茶诞生。所以,政和工夫有“香似祁红胜似祁红”的说法。不同的是,政和工夫后来改以大茶为主要原料,祁门红仍用小茶为原料。
1876年,政和铁山人魏春生家发现野生政和大白,以压条法大量繁殖。到1879年,遂应场人叶滋翔以政和大白茶试制,工夫茶品质提高,正式定名为“政和工夫”,后与坦洋工夫、白琳工夫并称“闽红三大工夫”。
“万先春”与政和工夫商标声明
1874年,政和工夫红茶开始声名远播,在福州市场十分畅销。销路的畅通刺激了茶叶的生产。尤其是政和工夫发源地遂应场乡(今岭腰乡锦屏村)茶叶生产和交易十分繁荣,有20多家茶庄,其中有名字和庄号记载的有12家:
   叶庆老——万春生            叶松年——万福丰
   叶长奴——永丰              叶滋藻——瑞先春
   叶滋芹——万先春            叶个老——万新春
   叶裕隆——上瑞春            叶积创——上德春
   许华生——万新丰            叶锦如——万瑞春
   熊敦盛——熊福新            叶维隆——万福隆
除万春生的茶由德国禅成洋行外销外,其他茶行的茶都由英国裕昌洋行出售。另外还有大德生记、天同生、兴和、内塘等。
其中万先春、万瑞春为兄弟俩人所办茶行。以叶滋藻的万瑞春创办最早,兄弟俩人分家后,叶滋芹分出创办万先春。据叶氏后人回忆,遂应场各茶庄的出口茶一是运到由水路运至福州,经由外国人设置办事处或商行收购出口;二是由陆路自运至福安赛琪港口,海运到国外。出口占大部分,内销较少。1915年,政和工夫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最高奖——大奖章后,一时蜚声海内外。产品畅销,难免引来许多不法商人倾销伪劣产品。多年后,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政和工夫的信誉。热爱政和工夫的英国朋友十分担心这种情况,于是托人带信到遂应场,提醒各茶庄采取政和工夫防范假冒措施。万先春茶行得到消息后,立刻着手注册厂名、商品标志,并于1926年印制了一张后人称为“政和工夫商标声明”的大红海报,在外国茶商中广为传发。20世纪90年代,这张海报在海外纸媒体刊出。其大意是:遂应场办厂制工夫红茶已逾百年,原料与工艺都十分独特,听闻有不法商人在海外销售假冒商品,特别注册厂名和商标,敬请消费者认清。
这张海报传达的信息,一是政和工夫的创制年代较早,大约是1826年;二是证明政和工夫在当时的确是驰名中外的产品。
俄罗斯船队与政和茶叶外运之传说
石屯镇沈屯村一带是政和传统茶区之一,历史上曾经是政和工夫茶叶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埠头。 
沈屯村如今地处七星溪北岸约1公里处,可民国初期,七星溪却是从村边流淌而过,并且在村前形成一个深水港湾。又因为地处古代官道,故此得水陆之便利。
相传明朝正德初年,有沈姓人家相中这块风水宝地,到此落户开基,故此得名沈屯。后来又陆续有张、陈、黄等姓迁入,人丁逐步旺盛起来,慢慢形成上坂、中坂(又名张坂)和下坂三个聚落。到嘉靖年间,人们在沈屯附近发现丰富优质瓷泥(高岭土),于是纷纷立窑烧造陶、瓷器,由于产品精美,引来四方客商,沈屯村一下子热闹起来,出现了一条北山街市。
沈屯村能烧制精美瓷器的消息很快传入京城,皇上下旨要沈屯窑工烧造一张精美的“九龙床”。窑工们接到旨令后,又惊又怕,日夜赶造,可他们从来没造过如此庞大的器物,况且又是皇宫用品,尽管他们细心做出了胎样,可是连烧几窑都没有成功,无法交旨。皇上一气之下,命官兵到沈屯“抄窑”,结果红极一时的沈屯窑被抄灭了,如今只留下一个“瓦窑头”的地名,北山街也被称作“抄古街”。
沈屯窑被抄之后,沈屯村再也见不到昔日的繁华,村民们也失去谋生的依靠,生活陷入困境。一天夜里,村中有位老人做了个梦,梦见一位仙姑告诉他,在西津望浙山火云洞里有“仙株”,可以移来沈屯种植和加工。第二天,老人带领几个年轻人到火云洞一看,果然有三株高大的茶树,于是便挖回来种在村后北山垅上,不出几年,便出现了大片茶园,从此,村民们家家户户便以种茶为主业,做茶取代了制瓷。由于沈屯之茶得自“仙株”,品质好,故此十分畅销,沈屯茶的名声慢慢传到了国外。
十九世纪中期,有慕名而来的俄罗斯茶商到沈屯设立茶厂,专门生产红茶砖,茶厂所在地被称为“茶坪”。为运输政和茶叶,俄罗斯茶商还组建了一支俄罗斯船队驻泊在沈屯湾。这支船队有10多艘载重2吨多的木帆船,除负责运输沈屯砖茶外,也承运政和各著名茶号所产之工夫茶。政和城区及东路各茶号所外销的茶叶,先在前街妈祖庙码头装筏(每筏可载600公斤),由竹筏运到沈屯湾后,改由俄罗斯船队的木船运往福州,转香港等地出口。茶业的兴旺和俄罗斯船队的驻泊,使沈屯村再度兴旺起来,商业随之繁荣,民间传闻,当年沈屯码头所在的张坂,被称为“小南台”。
抗日战争爆发后,茶叶外销受阻,茶叶生产遭严重破坏,俄罗斯茶商和船队先后撤走,沈屯又一次从繁盛走向衰退,加上沧海桑田,河流改道,沈屯湾和码头如今已不复存在,只有“窑头坪”、“北山街”、“茶坪”、“小南台”这些具有厚重历史意蕴的名字,还深深地遗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当然啰,“仙株”的名声也没有随历史的远去而消失,现如今沈屯所产茶叶,仍然是优质“政和工夫”的原料,只不过政和茶叶外运早已由水路变为陆路。                                                                                                           
民国茶行与茶商
民国八年政和县志记载:“茶有种类名称凡七,曰银针(大白茶芽),曰红茶,曰绿茶,曰乌龙茶,曰白尾,曰小种,曰工夫……”经营茶叶的人在政和设立了厂、户、行。陈愧三《福建政和之茶》记载,当时政和的茶很多,著名的首推工夫和银针,前者远销俄美,后者远销德国;次为白毛猴及莲心③,专销安南(今越南)及汕头一带;再次为白牡丹,销售到香港、广州,还有销售到美国的小种红茶,每年出产总值以百万元计,实为政和经济之命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政和工夫红茶最高年产量达一万担。政和茶业史料记载:1940年,产茶18185箱,折10940担。俄罗斯人来沈屯弯运茶叶,水运到建瓯转出。清末、民国时期政和茶人纷纷到福州、武夷等地经营茶叶,清末有铁山人周飞白,民国有著名茶人范列五。城关的茶行有数十家,产茶千担以上的有三家:陈协五的“义昌生”茶行、李翰飞的“李美珍”茶行、郑照的“怡和”茶行。还有一位成功的茶商杨作楫。
义昌生茶行 陈协五,字高纪,1876年生,清秀才。陈与福州“高丰”、“蔡记”茶行有生意往来,得到福州方面的资金支持,并调派茶师来政和。陈协五挂牌“义昌生”,生意日渐兴隆。民国八年(1919年),义昌生茶行在县长陈功的支持下扩大生产与经营,兴建的厂区面积占地1000多平方米,设收茶库、拣场、制茶车间;办公有账房、客厅、书房等处所;宅区有四层阁楼,布置有花圃,后门通城关后街。义昌生用人最多时,仅采购分东、南、西三路20人;制茶、焙师2人;茶师傅一二十人;拣茶妇女两三百人;账房先生(叶同震)1人,出纳2人,其一为陈协五的大儿子陈世恩。茶品有政和工夫、烟小种、白牡丹、银针、白毛猴等。年产烟小种1000余箱(每箱50斤),销德国;年产政和工夫2000余箱(每箱30斤),销俄国。
美珍茶行  美珍茶行为民国大茶商李翰飞所办,是政和城关的大茶行之一。美珍茶行在城关东门一带,以制白毫银针著名。李翰飞以松木箱装茶,从城关河道以小船运至建瓯装大船运到福州出海。当时,白毫银针走俏,价格昂贵,因此,人们传言“美珍”一担银针换一担银元回县,茶叶运输往来需要众多家丁护卫,十分威武壮观。
茶商杨作楫,晚清监生,民国著名茶商,家在今石屯镇工农村。杨作楫关注国运,其中,传为佳话的是与萨镇冰的交往。

“慈善将军”萨镇冰到任福建省省长,爱茶,尤爱政和工夫。他让人在福州长寿桥(今解放大桥)悬挂了巨幅“政和工夫”广告牌。为政和茶人范昌义的白毛猴茶写过“玉泉仙掌”。杨作楫由沈屯弯(今西津渡口)运茶往福州、泉州沿海出口,结识萨。萨任海军总长时,杨曾两次资助军饷。两人的交往一直保持到老。杨作楫两次过生日,萨亲书匾额来贺。一次是民国十三年十一月一日(1924年),杨80岁生日,萨送“令德孔昭”匾;一次是民国十六年十一月一日(1927年),杨83岁,萨又送匾,写了“厚泽乾坤”。后来,无论沧海桑田,甚至杨家祖房的雕梁画栋、刻花门窗都被作为“四旧”铲坏,杨氏的后人却把萨的匾额保存得相当完好。20世纪90年代,杨家后人杨茂旺恢复祖业,所创“茂旺”红茶成为福建名牌产品、福建省著名商标。
政和工夫商标释义
陈梁     陈明忠
政和工夫”商标的标志由“ZH”二个汉字拼音“Z”和“H”构成,体现政和县名的首写,这与“政通人和”的千年政和县相吻合,又更加体现“政和工夫”地理标志的地域性,整个标志由圆形构成,表达圆满的视觉含义,又如同俯视的一杯茶壶,“ZH”在其中仿佛荡漾的红茶的茶水,香气四溢,浓郁芬芳,体现温和饱满滋味醇厚的视觉理念,三条横贯的线条象征着源远流长的“政和工夫”茶文化,以及“政和工夫”茶业沟通世界和走向世界的形象特征,体现了“政和工夫”红茶驰名中外,标志有良好的视觉识别性,易于推广。
目前,政和县在强化“政和工夫”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和保护工作中,已形成“政府统一领导,工商部门行政指导,商标注册人授权许可,商标使用人自律维护”的经营管理模式,形成了“政和工夫”大商标带动企业个性品牌发展的良好格局,建立了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的发展机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一是茶叶质量不断提升、精品不断涌现。全县茶叶生产企业认真研究制茶技术,以“政和大白茶”为原料的“政和工夫”红茶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茂旺、泰云春、茗香轩、瑞茗、神农、七珍等茶叶生产龙头企业精品不断涌现,“等个人”、“仙岩工夫”等一批“政和工夫”红茶精品售价每斤都在1000元以上,茂旺、泰云春、茗匠品牌的“政和工夫”系列品种在上海世博会、茶博会上获得金、银奖等荣誉,优质优价机制初步形成。二是茶叶品牌不断涌现。全县已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茶叶品牌。“政和工夫”2009年12月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2010年10月,被国家工商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一些茶企业也积极创建品牌,如“白牡丹城”、“茂旺”2件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政和工夫”、“白牡丹城及图”在香港获得商标注册。三是茶叶市场得到拓展,为全县新农村建设作出突出贡献。全县茶叶的种植面积从8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1万亩,产量从6000多吨增长到8500吨,产值从2亿元增长到5亿多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专卖店300多个,“政和工夫”开始销往欧美。全县75%以上的农户种茶,茶农收入的35%以上来源于茶叶,受惠农民达15万以上,茶业产业已成为政和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四是实施生态工程建设。在全县6800多亩标准化生态茶园设虫害测报站,种树种草建水池,安装物理灭虫器,有三万多亩茶园通过无公害认证或绿色认证;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中的“茶叶现代化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建设”项目落户政和。
随机稿件
暂无数据!
上周冠军
人气:0,发布文章:0篇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