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4—15日,笔者随晋江市陈埭镇离退休人员组团前往平潭岛游览,汽车经泉州进入高速公路,在福清渔溪出口,经高山驶上刚于11月30日竣工通车的平潭大桥就到达平潭岛,车程约2小时。
据介绍,平潭是我国第五大岛(谨次于台湾、海南、舟山、崇明),福建省第一大岛,陆域面积32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064平方公里,共有126个主岛,705个岩礁,呈丘陵地貌,最高处海拔464米,岛上有一天然淡水湖——三十六角湖是全岛的主要水源,此外,居民也普遍打井取用地下淡水。平潭于1912年从福清分出建县,现有7镇8乡100多村,人口近40万。经济以海洋渔业、海洋养殖业、农业为主。还有部分居民外出经商务工,其中平原镇的居民惯于开凿隧道,全国闻名。
自从2009年5月平潭确定为国家级的综合实验区以来,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刚通车不久的平潭大桥历经三年建成,投资41.2亿元,全长4976米(含引线),其中桥长3510米,桥宽17米,桥下可行驶5000吨级轮船,极大改善了交通条件。县城马路平整宽畅,高楼鳞次栉比,既有新兴区域的繁荣和活力,又免于过度拥挤和喧嚣。我们参观的一个正在扩建中的海滨浴场,数台推土、挖掘机械正在紧张施工,边上竖立的一座大标语牌上写道:“协调不过夜,落实按时限,施工无干扰,前进无障碍”,可以看出平潭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气魄。我们还参观了长江澳风力发电站,那里有60台高100米的风力发电机,靠风力吹动直径70厘米的叶片发电,走近现场,看到因抵挡台风需要,风机的圆立柱都十分粗壮,在其与地面基础连接处,直径竟达3.5米左右,依靠风力发电得到的环保清洁能源,除供本岛用电外,还并入电网供应大陆。
平潭的旅游景点也大都与海有关。位于岛西北的“半洋石帆”是平潭的标志性景区,当地俗称“石牌洋”,距平潭500米,乘船跨海过渡约10分钟到达,那是一个小岛,岛上寸土不存,寸草不生,只有约近百平方米的礁石露出海面,在其上却天然竖立着一高一矮两块大石,高度分别达到33米和17米,形似鼓风双帆,故称“双帆石”,是全国最高的海蚀石柱。早在明朝时,即被誉为“天下奇观”,据史料载:宋端宗赵罡在海上逃亡时曾至此逗留。在大石朝东的一面,隐约可见有书写痕迹,据导游小组介绍,原来书写的是“蒋军官兵投诚起义立功赎罪”,这是当年海峡两岸军事对峙时留下的遗迹。在景区还有成群层层包裹的同心圆石蛋等海蚀球状风化群体,有“海蚀地貌博物馆”之称,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科学考察价值。我们还参观了位于岛东北部的“东海仙境”,见到在海边有一天然形成的形状不规则石坑,坑口宽约数十平方米,坑底宽约十几平方米,坑深约20多米,海水从靠近坑底的三个涵洞涌入,拍打坑壁,波涛翻滚,溅起高高的水雾,十分壮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不已,因此命名为“仙人井”。还有附近的仙人洞、仙人峰、仙人谷等海蚀地貌,也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家游览的最后一个景点是将军山和将军塔,将军山临近东海的南塘湾,占地1.01平方公里,海拔104米。1996年3月为遏制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中央军委张万年副主席率128位将军在此指挥海陆空三军举行联合作战演习。我们观看了景区播映的演习现场录像资料,那现代化的演练场景十分震撼人心。为了纪念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此地改称将军山。1997年1月,平潭县政府在将军山上建了九层楼高的纪念碑塔。大家不怕劳累,都沿塔内阶梯上了最顶层,并摄影留念。
平潭虽然缺淡水,工业基础薄弱,且有台风袭扰,但是,海西发展的大趋势选择了这座大陆离台湾最近的岛屿,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现在,岛上的基础设施正在加紧建设,福州至平潭的高速铁路已开工,通往大陆的第二桥(往长乐机场),也在筹划之中。相信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当地党政军民的努力下,随着人才、资金、项目的不断进入,平潭岛将会有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发展快速的新平潭将出现在祖国的东南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