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儿女志在四方
  作者:陈有芳  浏览:14824  发布时间:2016/2/18

 

    “一个异乡人,能对乐山的历史文化有这样深切的研究,全市恐怕找不出几个来……”。这是当地人士对老同学魏奕雄的赞语。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魏奕雄做出了成绩,折服了当地人心。既为平潭家乡争了光,又印证了“好儿女志在四方”这句名言。

他 将 冷 板 凳 坐 热

乐山古称嘉州,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开明故治”至今,已近三千年了。古有苏东坡,今有郭沫若,还有世界第一大佛和峨眉山。面对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魏奕雄认为,这里是永远都挖不完的“富矿”,很有研究价值。他到乐山工作后,在繁忙工作之余,挤时间钻研。用他自己形象化的语言来说,叫做“白天吃大锅饭,晚上种自留地”;这“自留地”就是文史研究。他先从收集、整理景区景点楹联诗句开始,经数年的积累和研究,先后出版了《大佛寺楹联集注》、《大佛乌龙诗文选注》、《峨眉山名联欣赏》、《峨眉山诗文选注》和《景苏楹联选注》。其中《峨眉山名联欣赏》深受旅客欢迎,先后再版五次,发行了10万册。1996年,魏奕雄担任市社科联和四川省社科院乐山分院的领导职务后,研究文史的时间相对充裕了,陆续发表了不少研究当地文物古迹的论文和专著。在“峨眉山——乐山大佛”申报世界遗产期间,他花了三年时间,主持编写出版了一系列有关丛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介绍了峨眉山、乐山大佛作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其中装帧精美的《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是魏奕雄精心撰编出版的专著,当我打开这本书时,一下子为图文並茂、言词优美的内容所吸引;从历史渊源到景点特色,都条理清晰地一一作了生动的描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乐山英才辈出,俊彦云集,魏奕雄倾注许多精力,对其中杰出者,如郭沫若、地质学家黄汲清、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辛亥元勋熊克武等,都作了一番研究,出版了《郭沬若与夫人朋友战友》、《郭沬若与领袖》和《乐山风云人物》等专著。此外,他还编辑出版了《嘉州卫士》、《乐山乡镇企业家列传》,是《乐山龙舟文化风采》主编之一,《中国民间文学三集成●乐山市卷》副主编。这些丰富的著作,得到社会的认可,产生一定的影响面,为乐山走向世界做出贡献。他还挖掘当地史料,将1939年和1941年,日本飞机两次轰炸乐山,炸死炸伤一千多人的史实,撰成论文发表,並连同相关档案资料,汇编成《日军轰炸乐山备忘彔》,让后人不忘国耻,励志振兴中华。当地记者何宏杰,在一篇报道其事迹的文章中写道:“魏奕雄先生的客厅里,挂着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名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名空’”。这正是他的座右铭。

追 星 当 追“科 技 明 星”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魏奕雄认为,为文当为益世之文,倡导当倡利民之道。一段时间以来,层出不穷的疯狂“粉丝”事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误导了青少年,扭曲了风气。魏奕雄看在眼里,急在心理。他以四川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的身份,在“乐山历史与文化系列讲座”中,以“乐山当代文化名人点晴”为题,大力宣扬当地科学家的人生轨迹、对国家所作出的贡献以及他们的高尚品德、思想境界,来感染听众——“追星当追科技明星”。他以独特的视角、淳朴的的语言,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科技事业迅猛发展的广阔背景下,讲述了多位乐山籍科学家的不懈追求和取得的不凡成就。讲座涉及的8位科学家,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电专家欧阳予,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电技术专家黄尚廉,核电专家昝云龙,生命科学家陈常庆,半导体科学家张瑞夫,地质学家潘龙驹,针炙专家江永生,肠胃病专家汤一新。他花了3年时间寻访了这8位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成就。他为听众详细阐述了他们在不同领域的建树,和他们对中华民族发展以及人类科学文明作出的卓越贡献。魏奕雄尤其关注科学家的人文精神和优秀品质,赞扬他们为祖国的强盛而艰苦奋斗的精神。“要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固然需要科学知识的普及,但还需要展现科学家的风采,让他们成为时代的榜样和精神财富。”他认为,当科学家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楷模时,那将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祥瑞之兆。讲座中,他重点为大家勾勒了欧阳予、昝云龙两位核电专家的贡献。8位科学家、专家的事迹各有各的精华。如陈常庆是世界首例人工合成胰岛素的主研之一,这项让世界震惊的成果,却因种种原因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讲到此处时,在座听众都遗憾不已。讲到动情处,魏奕雄情不自禁地为乐山有如此多的好儿女而振臂高呼:“我是在乐山工作了20多年的外地人,但我发自内心地为乐山能有这么多优秀人才而骄傲!”当地记者雷雨佳,在随后的报道中写道,他的精辟讲述让整个讲座掌声不断,听众激动不已。市民文钧春说:“作为一个乐山人,乐山的自然美景和文化遗产都值得我们骄傲。但不能老沉湎在过去的辉煌停滞不前,在当代,需要的是各个领域的带头人,为乐山的发展贡献力量。”市民曹明信说,乐山不仅要宣传名山名人,还要借机以此激励乐山人的奋发精神。讲座结束后,市民踊跃购买这次讲座的资料——《乐山当代俊杰》。一田姓老者说,他是为自己的孙子购买这本书,“乐山这么多的科学家和专家,应该成为青年一代的榜样。”

花 开 异 地 分 外 香

魏奕雄先后担任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处长、乐山市社科联副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乐山分院院长、乐山市政协常委;系中国郭沬若研究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2001年10月退休,现为四川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天道酬勤,著述多多。文与史的有机融合,是他文章的最大特点。他的作品,旣有严肃的思辩,又有活泼的描述,使读者从中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那份厚重、深沉、严谨,同时领略到斐然文采。魏奕雄凭着自己深厚的文化功底,浓墨重彩地写出对乐山文化的感悟。他最先从美学的角度审视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所归纳的这两大景点的美学特征词句优雅,引人入胜。这些文风严谨感情饱满的篇章,渗透着他对华夏灿烂历史文明的深切眷恋,倾诉着他对乐山历史积淀的热爱的赞美。他倡导“追科学之星”,对端正青年人生导向,匡正社会风气,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这些丰厚的著述,感人的演讲,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其中有的荣获省政府社会科学成果奖,有的获得“峨眉山文艺创作奖”;《郭沬若与夫人朋友战友》一书被省新闻出版局评为“1992年度四川优秀图书”;2003年《景苏楹联选注》获得四川社科院的社科一等奖。魏奕雄说:“峨眉山、乐山大佛是大自然的造化、老祖宗的业绩,他们不仅是中华的瑰宝,更是世界的文化和自然的精华。”他向市委领导写了一份《让“乐山走向世界”具体化》的建议,并致力于对外宣传和联络,将乐山的山山水水和文物介绍给四面八方的朋友。他在美国《中外论坛》、《侨报》,香港的《大公报》,台湾的《中外杂志》、《传记文学》、《历史月刊》、《台北故宫月刊》、《台湾桃园观光》、《大海洋诗杂志》、《台北四川同乡会年刊》和《台南四川同乡会年刊》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乐山文化的文章;有的还被译成英文、日文、法文和阿拉伯文等。此后,这些刊物经常向他约稿,扩大了影响。应该说,魏奕雄的这些努力,为乐山走向世界尽了一份力。退休之后,他更是笔耕不辍,勤于著述。除了讲学,参加社会活动,更多的是静心于研究问题、查找资料和写作。他说,我热爱第二故乡乐山,乐山值得研究的东西还很多,还要继续探索,直到生命终结。很多报刊向他约稿,他总是不辞辛劳,欣然接受。2003年初,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邀请他作嘉宾访谈,与北京的两位教授一起,生动而又深刻地介绍了峨眉山的秀丽风光和丰厚的人文底蕴,播了100分钟。当别人工作之余,尽兴怡乐之际,魏奕雄正在辛勤地笔耕,他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一位与他共事多年的领导干部说,魏奕雄“这一生,不沾烟酒不打牌,除了工作就是看书学习,伏案写作。一个异乡人,为此热爱乐山文化,确实不多见。”

同 学 相 逢 在 榕 城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未必高官豪富,才显姓扬名;只要勤奋有为,就会体现价值,受到尊重。我钦佩老同学的钻研精神,顽強意志和人生航向的把握。我不禁想起三年困难时期,初中阶段,和魏奕雄同在平潭一中求学的情景。先是公社化、大跃进、大练钢、大折腾,接着就发生大饥荒。时寄宿生带着家人从口中俭出的粮米,三歺自己蒸饭;遇到考试,多下些米,开饭时,蒸罐就常会被人端走。类似情况,我即遇到多次。粮食十分紧张。魏奕雄是我相邻班级的同学。在我的印象中,他个子不高,瘦小,聪明,他是芬尾人,我是东沃人,由于同是来自渔村,生活习惯朴素,加上有画画的共同爱好,颇此都有好感,常在一起敍谈。1961年9月,我踏入警营后,历经文革动乱,不久又离开平潭,两人自此失去了联系。日月如梭,一晃几十年光阴过去了。在2008年3期的《东岚之窗》上,我与魏奕雄有关汶川震灾的文稿,同时上了“人间大爱”专版。见了他的名姓,我的眼睛不由一亮。这个偶然的机会,使老同学终于又联系上了。几天后,在一次电话长谈中,我们互相了解了分别后的经历和近况。应我的要求,给我寄来了他的一些著作和多份介绍其事迹的报刊文章,使我对他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1965年,魏奕雄考取北京大学历史系,1970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川汉源县的一个山乡,接受贫下中“再教育”,种过田,背过粪,当过基层干部,经受了艰苦的磨练。1982年调到乐山市工作。人生之路走得曲折而踏实。从浪涛海疆到巴山蜀水,自生活习惯至风土人情,老同学显然都要克服困难,尽快适应。他不但经受了考验,还在那里扎下深根,开花结果,成就了一番事业。贤淑的夫人向文秀,在乐山市科协工作;儿子是电子工程师,在某外资企业任职。现在他己有了一个活泼的小孙女。家庭美滿,其乐融融。老同学在当地成家立业,浓浓乡情,却始终依旧。他为儿子取名“大海”,足见其怀乡情结。他对我说,每过两、三年,就要返岚一趟,看望慈母和亲属,感受一番家乡景色。今年初,他85岁高龄的老母亲不幸去世,老同学携夫人回乡奔丧。2月2日上午,在福州停留时,我俩终于在梅峰宾馆聚会了。两双久违的手紧紧地握在一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乍然相遇,只见他满头白发,人微胖,职业的敏感性告诉我,老同学生活经历的不易和奋争。一般人的选择是,毕业后返回本省工作,或分配后又千方百计调回当地。戚亲友朋好照应,热土难舍人常情。但是,魏奕雄却独辟蹊径,以开阔的胸襟,长留在川,取得骄人成绩,为当地的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这种“好儿女志在四方”的情怀,无疑是令人赞佩的。


上一篇:先吃魺头
下一篇:稿酬
随机稿件
暂无数据!
上周冠军
人气:0,发布文章:0篇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