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柱触天立中流
  作者:陈有芳  浏览:9057  发布时间:2016/2/19

石碑洋的海蚀石,任凭风吹浪打,岁月洗涤,高高地挺立波涛中。人们惊奇,上天怎么就将这两块巨石安放在这里,成为天下奇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海蚀石声名远播,吸引着许多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尝。

对海蚀石留下深刻印象,始自1962年6月下旬某日。时福建沿海战备正紧,在一次调防中,我与战友乘船经过石碑洋;蓦然间,双眼一亮,被高33米和17米的这对奇石所震惊。巨石耸立于一船形礁盘上,高低参差,前后排列。那直立挺拔的雄姿,气势恢弘。近看,如石碑卓立;远观,又似鼓风催舟的双帆,令人遐想不己。海蚀石因此被称为“石帆”、“半洋石帆” ,这里的海面,也就被叫做“石碑洋”。

自古以来,关于这对巨石的故事,一直在当地民间流传着,甚至被神化。其中“哑吧皇帝”的传说,更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哑吧起兵,功败垂成,沉没船具,化成了这两块巨石。神话寄托着百姓改变困状,追求美好生活的祈望。但是,海蚀石目睹风云变幻的史剧经过,却是不爭的事实。奇石位于“海上絲绸之路”的古航道附近。2005年,轰动全国的“碗礁1号”出水清瓷,就距此不远。外航道还有二战“阿波罗”日舰沉骸。《宋史》记载,1276年5月间,宋帝赵昰,南逃途中,曾泊舟石碑洋。为此,能诗善画的清代平潭才女林淑贞,在“石帆绝句”一诗中,曾感叹地写道:“共说前朝帝子舟,双帆偶趁此勾留;料因浊世风波险,一泊于今缆不收。”史实与奇观,才女将之巧妙揉合,令人不由发思古之幽情,追忆着那难以忘怀的失政教训。

离开平潭后,脑际始终存留着海蚀石的印记。但这对奇石日益扩大的影响,却是我始料未及的。1997年9月6日,人民日报理论版刋发了我的一篇文稿;该报萧编辑与我通话后,突然问起了海蚀石的位置,我说那正是我家乡附近的海面。他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去观览,那渴望一饱眼福的心情,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未几,在深圳与会后的这位编辑,欲绕道观看海蚀石,我恰因公务缠身,未能奉陪,至今引为憾事。几次在燕京期间,也每有同志问及海蚀石。这全国独一无二的海蚀奇观,以其慑人魅力,日益引起世人关注。

打开“世界平潭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对神奇的海蚀石摄像,那是在京乡亲开设的网站。在榕乡亲创办的《东岚之窗》会刋,更是以海蚀石封面为荣。勤奋的海山人(平潭别称海山、东岚),散布世界各地,海蚀石成为凝聚在外游子、关爱家乡的标志。近年来,海蚀石上镜头、上报刋、上封面的频率,越來越高,逐渐融入世人心目中。随着海蚀石知名度的提高,平潭奇特的海蚀地貌,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时光如涛荡泥土,砥柱触天立中流。”历经恆古光阴的海蚀石,阅尽人间沧桑;国运盛衰,百姓福祸,无不尽收眼底。如今,海蚀石迎來了太平盛世,它将看到一幅缅丽多彩的景象。

随机稿件
暂无数据!
上周冠军
人气:0,发布文章:0篇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