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北京顺义:“切香肠”做足养老服务大文章
发布时间:2017/1/19   来源:新华网   + 803

(网络图片)

北京市顺义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截至2015年底,全区常住人口102万,6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14万,占常住总人口数的13.7%。户籍人口61.8万,60周岁以上户籍人口12.7万,占户籍总人口数的20.6%。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且持续加深。

根据老年人实际情况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顺义区坚持政府主导,定政策、定标准、抓监督、买服务、保兜底的原则,统筹资源,系统推进,用“切香肠”的方法推进形成民政牵头,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具体实施,社区无偿提供场地,社保局提供公益就业岗位,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养老服务新格局。

一、第一刀,厘清兜底保障与市场供应的关系。

坚持政府主导,利用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平台,重点推进规划布局、行业管理、资产管理、标准化、职业化建设。加强政府投入,无偿提供场地,主动承接最不赚钱的项目,充分发挥民政社会保障最后一道屏障作用,提高顺义区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困难老年人福利待遇提升

推动救助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以城乡低保为基础,医疗、住房、采暖、物业等专项救助相配套。截至2016年11月底,我区共有城乡低保、特困人员4600人。其中困难老年人350人,用于老年人低保专项支出近1000余万元。

加大老年人社会救助力度,提升困难老年人的救助系数,分年龄、分层次确定老年人社会优待范围、优待对象和优待标准,优先考虑高龄、失能、贫困、空巢等困难老年群体的特殊需要,逐步发展面向老年人的普惠性优待项目,提高老年人社会优待水平。我区采取了多种专项应对措施,完善老年人基本救助制度,逐年提升老年人救助标准,今年比去年增长12.6%,保障困难老年人的生活。

(二)各项惠老政策全面落实

高龄津贴、养老助残补贴、高龄医疗补助、“孝星”、“寿星”奖励资金充足到位。2016年区政府老龄事业专项资金累计4741.8万元。

一是提高高龄津贴补贴金额。自2013年起,将全市百岁及以上老年人每月200元高龄津贴提高到每人每月500元;将全市90至99周岁老年人可享受高龄津贴范围扩大到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可享受高龄津贴政策。2016年,共发放80周岁及以上高龄津贴930万元,其中区财政负担780万元。

二是扩大高龄老年医疗补助人员范围。将享受人群从95周岁及以上扩大至90周岁及以上。2016年,共办理90周岁及以上高龄医疗补助审批650人次,发放医疗补助资金119万元,其中区财政负担103万元,切实缓解本区高龄老人就医难负担重的问题。三是增加“寿星”评选。按照北京市“孝星”命名暨“孝星榜样”评选活动要求,结合实际,开展顺义区“双星”评选活动,在北京市“孝星”评选活动的基础上,增加了顺义区“寿星”评选。通过大众推荐,镇街初选,社会公示,区级审核的程序评选出90名市级孝星和500名区级寿星,在市级奖励基础上,给予每名孝星200元,寿星500元的区级奖励,并赠送纪念品。

三是政府购买,提升个性化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拓展服务项目,为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与社区、社会组织形成战略合作,充分发挥联动效应,让老人受益。2016年共投入990万元,发挥政府兜底保障的作用,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为特殊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居家养老服务,有计划安排一批为老服务项目,将已成熟的项目转化为固化公共政策。如:通过家政公司为高龄和独居老年人提供家政和理发服务;通过民办医疗机构为高龄老年人提供上门体检服务;通过医疗研究机构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服务;通过权威心理咨询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讲座和精神关怀服务。截止2016年10月底,家政服务24万小时,理发7500余人次,日问候2700余人次,为全区高龄老年人健康体检1次,疾病预防、心理慰藉等知识讲座100场。

四是政府兜底,力推养老助餐服务。

采取“集配中心+社区老年食堂+社区配餐、送餐、助餐”的运营模式,坚持利用准市场化手段,低成本运营,场地全部由区、镇(街)、村(居)无偿提供。2016年,投入732万元启动区级养老助餐服务试运营工作,可为近2000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营养配餐、社区助餐服务。

(1)中央厨房(集配中心)。由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统一管理,管选址、管标准、管安全、管卫生、管奖励。目前,确定3个中央厨房,已建成光荣院和石园配餐中心,可辐射石园、胜利、旺泉3个街道。南彩厨房正在建设当中,建成后将辐射南彩镇、北小营镇和光明街道。计划在后沙峪或赵全营地区选1个,杨镇地区选1个。

(2)社区助餐点(老年食堂)。由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和街道共同选址,选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利用5年的时间,实现城市社区助餐点全覆盖,农村社区力争达到50%。二是助餐点建设要与老年驿站、托老所、爱心超市、温馨家园、文体场所整合资源,互动互补,形成规模效益。目前,已投入使用的社区助餐点5个,正在建设的有10个。三是助餐点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由社会组织运营,目前参与运营的社会组织有4家,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八零后义工社等。

(3)农村大食堂。主要是农村经济组织利用过去的食堂,在托老所的平台上为老年人提供公益性的助餐服务,如张镇驻马庄老年餐厅,村委会给本村老人给予助餐补贴,优点是方便老人,缺点是餐食支出难以掌控。

2017年将继续依托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加快社区老年食堂的布点建设。建立老年用餐分层补贴机制和助餐公益岗位制度,完善模式,实现老年餐制作、配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调整和规范为老助餐服务业态,形成完整的服务链条。预计三年内满足1万名老年人配送餐需求,其中困难失能、低保、优抚、重残、高龄老年人覆盖率达85%。

五是政府保障特殊老年人生活。2016年,为我区60周岁及以上失智老年人免费配备价值600元的防走失手环,由政府承担三年流量和服务费。投入9万元为全区239名独居老年人免费安装紧急医疗救援呼叫器和独立式烟感报警器。投入220万元开展全区60周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评估调查工作。

(三)养老机构多元化转型升级

据统计,顺义区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7.6张、每万名老人拥有老年活动站(托老所)数17.3个、每万名老人拥有老年大学17.3所。

1.公办养老机构示范作用

顺义区公办养老机构共计14家,其中区级老年公寓1家,镇办养老机构13家。其中区级老年公寓一期床位数达432张,床位使用率近90%。二期建设工程刚刚结束,床位数达400张。该中心目前具有医疗保健、娱乐健身、图书培训等多项服务功能,

一是为了体现政府托底型养老,该中心建立优抚光荣区,为孤老优抚对象及光荣烈属提供疗养服务。二是为了体现个性化服务,虽然该中心单间少,但是对于提出入住单间需求的老人,基本上标准间当作单间使用。三是为了体现福利养老特性,该中心在收取入住费用时基本与当地消费水平相适应,如2016年标准间入住费用每人每月最低2050元,2016年北京市最低工资每人每月1720元,价格标准与本区域收入和消费水平相适应,让老人住得起、住得好。四是为了展现高标准服务,该中心管理人员均具有养老服务10年以上工作经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100%,中心食堂获得餐饮A级资质等。其他镇办养老机构均为“三无”、“五保”老人给予集中供养服务。可以说,公办养老机构是保障政府兜底和体现政策公平的基本,发挥着示范引领的作用。

2.民办养老机构的主体作用

目前,顺义区有4家建成且运营良好的民办养老机构,分别位于杨镇、木林和天竺镇,床位数920张,占全区养老机构总床位数的26.3%,入住老人304人,占全区养老机构入住总人数的35.1%。入住率最高达90%。这4家民办养老机构中有全国连锁经营的,有以生态养老为主的,有以服务不能自理老人为主的等。其中龚平生态养生园总投资1800万元,总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900平米,设置床位310张,现有入住老人150名。同时,该养老机构相应政府号召,完成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已开展助医、助洁、助餐等7项辐射居家服务。仁达养老院已在北京、河北、安徽等地开展连锁经营,即将托管运营后沙峪镇具有医养结合功能的养老照料中心。

3.促进镇办敬老院改革转型

选取2-3家镇办敬老院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保障作用,满足政府保障对象、失能失智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需求,其次是推动其他传统的镇办敬老院民营并逐步向老年大学、养老照料中心、老年驿站、老年活动中心转型,打造老年活动、为老服务、志愿服务的平台,形成以机构为依托,居家、社区全辐射的养老服务综合体。

在“十三五”期间,顺义区将开展建设国际高端老年公寓、医养综合体等3个民办养老机构,处理好“消费-需求-供给”三者在养老服务改革战略中的关系,做到基本服务和选择性服务相结合。随着养老服务市场的繁荣与老龄化社会的加剧,民办养老机构将逐步成为机构养老服务的主要力量。

(四)养老服务设施科学布局

一是将适老设施改造纳入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依托“八型”社区建设和村规民约引领,增强老人社区归属感,营造互动互助邻里氛围。将适老设施改造纳入“八型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到有规划、有机制、有检查、有落实。新建住宅项目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实施,民政部门严格把关,没有养老设施配套的住宅项目不予上市审批。通过新建居住区配建、闲置设施改建、选址新建等方式,在“十三五”期间,将建设国际高端老年公寓、医养综合体等3个民办养老机构,开展马坡、后沙峪等7个小区配建养老设施工程,做到基本服务和选择性服务相结合。以上设施投入使用后,不仅能够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等服务,还能发挥居家养老服务的辐射功能,惠及社区老年人。

二是加强镇街级养老照料中心建设。目前,我区已建成养老照料中心3家,其中2家正常开展运营,共辐射6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包括:短期照料、助餐、助浴、助洁、志愿者服务和信息管理。2016年通过市民政局审批建设8家。

三是推动社区级养老服务驿站建设。按照《顺义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意见》的要求,2017年至2020年我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69家,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区实际的社区级养老服务驿站。政府提供场地,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家门口的“服务管家”。已在石园街道西区、北三社区开展试点建设,目前运营良好,获得了社区居民的欢迎。

二、第二刀,厘清政府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关系。

政府一定要做最没利润,最没人干的事,其余能交由市场和社会作的事交给市场。为此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成立之后主要职能就是定政策、定标准、抓监督、买服务、保兜底、打基础。统筹资源,系统推进,逐渐形成民政牵头,社会福利中心具体实施,社区无偿提供场地,社保局提供公益就业岗位,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格局。比如老年人的日常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等,通常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购买的方式由服务商承接,进行专业化运营,让这些服务商和专业组织在服务中获取合理的商业利润。

按照这样的思路,顺义区在医养结合上有了新的尝试。一是利用医院资源,改建后沙峪镇养老照料中心,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床位100张。二是在区老年公寓引进京顺医院和博雅医学健康研究所资源,成立老年病医院,为老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为休养员提供基本医疗技能培训,实现医疗、养老、研究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形成入住养老、生活体验、康复关怀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该项目已完成装修改造,预计12月18日开业。三是在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设立助医点, 通过与北京博雅医学健康研究所签订框架协议,建立老年驿站和农村地区医疗巡诊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高龄、特殊老年人进行医疗巡诊,促进医养融合式发展。四是针对现有卫生服务站,通过试行家庭医生模式,推行老年人动态行医,建立老年人居家养老健康档案。

下一步将加紧制定出台顺义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医务室奖励措施,对养老机构中自行建立或由卫生部门指定设立的医务室、护理站(院)、医院,以及获得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的,分别给予相应的补贴。

三、第三刀,厘清市场与社会组织职能,形成互补关系。

据统计,顺义区依法登记注册的为老服务组织12家,涉及书画娱乐、居家服务、教育培训等;登记挂牌的为老服务商392家,可提供家政、餐饮、理发、助医等服务;有托老所226家,为居家、社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助餐、精神慰藉等服务;老年文娱场所220家,为提升老年人文化素养和组织文娱活动做好保障。

2016年,除了将居家服务和社区活动带到基层社区、老年人家门口之外,顺义区还将依托为老服务社会组织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服务手段,推广“互联网+服务”和“互联网+文化”两个服务平台建设,为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日间照料服务。

一是创新专业运作模式。利用96156热线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服务商51家,开展家政、理发、修脚、电器维修等专业为老服务。2016年,共接听热线17106次,服务单1773张,服务响应率100%,老人满意度大幅提升。

二是拓宽社会组织参与渠道。创建近4000平米的区级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孵化培育为老服务社会组织16家,重点培育孵化“互联网+服务”、“互联网+文化”和“互联网+医疗”等社会组织,推出了如易来福助老、孝颜文化、博雅医疗等典型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互为平台、互为资源,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公益性为老服务社会组织综合体;依托“八型社区”建设和居规民约引领,老人社区归属感增强,互动互助活跃,晚年生活幸福愉悦。2016年顺义区投入320万元对为老服务社会组织进行奖励补贴。

三是充分发挥义工力量。积极推进城乡义工组织覆盖率,建立特色义工服务项目,完善义工服务体系,实现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统筹同步发展。将志愿服务基础培训和特点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相结合,重点加大为老服务、扶幼助残、扶贫帮困、减灾救灾、社区服务等领域的培训力度,提高社区义工专业服务水平。逐步开展“互联网+”在志愿服务方面的应用尝试,创建电子智能记录系统,做好身份识别、活动发布、时长登记、服务证明等记录工作,探索推进入职升学应用等方便的深度激励工作。健全志愿服务项目化运行机制,为社区居民提供灵活多样、社会认同度高的志愿服务,建立“社会工作者+社区义工”的联动机制,将社会工作理念和服务融入到社区志愿服务领域,形成社会工作者引领义工,义工协助社会工作者的志愿服务格局。截至2016年10月底,全区共发展注册社区义工41042人,建立分会25个,工作站364个,六大主题义工服务队1158支。

四、第四刀,统筹用好养老服务资源。

在领导体系上,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10月28日召开区老龄委全体会议,调整老龄委副主任职数,增加老龄委成员单位至46家,完善老龄委工作机制。同时,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写入区政府工作报告。在机构设置上,2016年,我区大力推动民政事业改革,大量事务性工作交由专业部门承担,实现政企、政事、政社分开。按照“北京市民政系统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试点单位”的工作要求,整合养老服务、孤残儿童救助、精神卫生服务、养老护理学校、征地超转人员保障、特殊优抚对象集中供养等福利工作,组建顺义区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加挂“老龄办”、“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牌子,站在统筹全区福利事务工作的高度,整合了全区各项社会福利资源,集老年人住养、学习、娱乐、保健、康复为一体,在全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承接了区域各项养老服务职能,着力指导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项目占地3100平米,总建筑面积1万平米,总投资7000万元。

2017年,将依托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的资源优势,加强管理,优化服务,尽力为“三无”老人、残疾老人、孤寡老人和其他社会老人提供规范化、优质化的管理和亲情化、人性化的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为我区培养职业化养老护理队伍。探索养老服务互联网+结算模式,建立养老服务云计算中心,让高龄津贴、高龄医疗报销、老年福利以及养老服务等结算服务提供一体化平台。

纵观顺义区养老事业的发展,顺义区基本经验是:始终盯着方向看,立足老年人服务需求,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实际相结合,条件成熟马上办,条件尚不成熟的,像切香肠一样,整合服务资源,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让老年人享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声明:文章来源新华网,图片来源网络,不代表金秋网立场,若侵权请联系!QQ:3071562091
随机阅读
暂无数据!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上留言 | 通讯员 | 我要投稿 | 稿件列表 | 在线咨询 | Rss订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63号老干部局大院15号楼四层 闽ICP备2023017563号 邮箱:jq368@163.com
Copyright © 2013 《金秋》栏目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