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酱油情
杨世玮
“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每一个有着长远打算的持家主妇,都会在早起之后将这些一天必须的生活用品准备得井井有条,虽然这只不过是生活之中的一点小道理,但是一提起酱,让生活在闽北的我不得不要说说东平酱油。
千年古镇东平生产的酱油,作为天然绿色食品调味品,具有独特的风味,色泽浓艳,鲜美醇厚、香甜适口、久存不变,为美食调味和馈赠之佳品。东平酱油生产历史悠久,相传清末道光年间(1821至1851)东平百姓杨魁求艺他乡,学得制酱法,年老携家眷回故里,以制酱谋生。他酿造技术超人,加上东平土地肥沃,米多豆足,清泉水质清甜等得天独厚的条件,生产的酱油名气远扬。宜统年东平制酱年产量达几十缸(每缸72公斤),挂出招牌的就有东街杨星记、南街杨饴香、西街许言茂、北街徐泉盛等,他们有自己的商标(用石刻模印红纸商标,并贴在竹筒上),注重包装,周边的建阳、建瓯、松溪和浙江龙泉、庆元等地消费者都趁来东平圩日赶集时采购,产品供不应求。
东平酱油是利用空气中的微生物进行天然发酵的产品,其制作方法是将黄豆、糯米蒸熟后冷却到27℃左右,再加入面粉,发酵3-4天,倒入大口缸中加水、盐、搅拌均匀后,放在阳光下曝晒,每日早晨拌一次,一周后3-4天拌一次。雨天加盖但不可盖过密。无雨则夜间受露。一年后,酱色红褐,发出香气,即可抽油。1978年,东平酱油被评为建阳地区的“上等酱油”,后又定为“福建老字号”。百年来,几家名牌制酱的后代子孙再传佳酿,酿造技艺日臻成熟。如今,东平欣荣酿造厂及华盛酒业公司生产的东平酱油源源不断销往各地,深受各地消费者的喜爱。 酱油俗称豉油,主要由大豆、面粉、小麦、食盐经过制曲、发酵等程序酿制而成的。我国人民在数千年前就已经掌握酿制工艺了。在烹调时加入一定量的酱油,可增加食物的香味,并使其色泽更加好看,从而增进食欲,提倡后放酱油,这样能够将酱油中的有效的氨基酸和营养成分能够保留。酱油具有解热除烦、调味开胃的功效。酱油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异黄醇,这些物质可降低人体胆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新加坡食物研究所发现,酱油能产生一种天然的抗氧化成分。它有助于养活自由基对人体的损害,其功效比常见的维生素 C和E等抗氧化剂大十几倍。用少量酱油所达到的抑制自由基的效果,与一杯红葡萄酒相当。
小时候生活很苦,菜饭里没有多少油水,肚子里总是馋馋的,总在奢望美味佳肴。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发现了一种“美味佳肴”:酱油拌饭。
那时候吃饭不像现在,一家人围在一起,边看电视边吃饭。那时候我们把饭一盛,菜一夹,就跑到院子里跟小伙伴们一起边玩边吃。一天我突然发现我的一个小伙伴碗里的饭红红的,特别诱人,我连忙跑去问:“你吃的是什么?”“酱油拌饭。”我用鼻子凑过去使劲闻了闻,真香!又连忙用筷子挑了一团饭,塞到嘴里,哇!油香,酱油香,饭香,顿时神清气爽、沁人心脾。我连忙跑回家去,把自己的饭碗往桌上一放,吵吵着要妈妈给我炒酱油拌饭吃。
妈妈架不住我的吵闹,重新开火,为我做酱油拌饭。倒油,等油热后把饭倒进行,用铲子把饭团压散,然后再倒一些自家制作的酱油,再放点味精。当一套程序完成后,香喷喷的酱油拌饭就新鲜出炉了。从那以后,只要我们几兄弟考出好成绩,妈妈就奖励我们吃酱油拌饭。特别是到了周末,我们三兄弟要去远山砍柴,妈妈早早起床,蒸上一锅香喷喷的大米饭,并放入三个自家母鸡生的蛋。我们三兄弟每人拿出一块大碗装上满满的有着诱人鸡蛋的大米饭,拌上猪油、酱油、红酒等作料,饭粒像极了一颗颗细小的琥珀。酱油的豆香、猪油的鲜香,混合着红酒的浓香。吃得我们一个个肚皮滚圆、唇齿留香,至今还回味无穷。
从这以后,吃酱油拌饭成了院子里的孩子们的口味时尚,我们这些毛孩子也都学会自己拌,并开始攀比谁的酱油饭拌得色重,要色重了就必须多放酱油,但酱油放多了,不仅咸,而有一股豆腥味,倒人胃口。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家里厨房的一个角落里用报纸包着一个瓶子,撕开一看,心中大喜:是东平酱油。早就听说东平酱油非常浓,只要放一点就可以着色,于是,我偷偷地打开它,往饭里倒了一点,果然色泽浓重,且余香满口。我端着自己的这碗佳作,在伙伴们面前一显摆,令大伙竞折腰。可是不知不觉中,那瓶妈妈珍藏的东平酱油被我偷吃了一半。过年,妈妈要出门走亲戚,当它要提那瓶东平酱油作为馈赠品时,才发现了我这个“偷油婆”的“罪行”。
以后离开了家,离开了家乡,但酱油拌饭却一直在我的手上发扬光大。如今,每天都能买到来自各地的大米,也能买到更多营养丰富的调味品,酱油拌饭里的内容也不断地增加,放鸡蛋,放肉未,放虾仁等等,可无论怎么煮、怎么调,却再也无法品味到当年酱油拌饭的香味了。再后来,油水越来越丰富了,酱油拌饭逐渐淡出了自己的餐桌。如今酱油拌饭重新回归,每每去餐馆吃饭都要点一份东平酱油,为的是找寻儿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