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三大瓷都,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名闻遐尔。如今,德化人靠智慧和勤奋,把这一奇葩浇灌得更加瑰丽,缤彩纷呈。不久前,我来到德化探访,留下了深刻印象。
汽车进入县城,映入眼帘的,是许多巨大的陶瓷造型。在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赖荣伟的导引下,我先后参观了德化陶瓷博物馆、三德瓷器店、瓷器一条街等多个单位。那悠久的陶瓷史,那名贵的美白陶瓷,那名师辈出的精湛技艺,那远销百余国的荣耀,都使我切感,德化不愧瓷都盛名;尤其那强大的研发创新力量,使德化陶瓷紧跟时代潮流,走上蓬勃发展的康庄大道。
在三德瓷器店6000平米的展销厅内,你可尽情观览各系列的德瓷精品。雕塑系列、彩瓷系列、釉艺系列等等,品类繁多,玲珑满眼,令人目不睱接。其题材广泛,主题吉祥,造型生动。人物、动物、山水、花卉,内容丰富,应有尽有;釉上、釉下、釉中,技法各异,无不具备。白瓷的雍容华贵,典雅至尊,在这里展现无遗。当代德化白瓷,胎体致密,胎骨细腻洁白,胎与釉结合紧密,釉色纯净,透光性极好,十分温润细腻,制作工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令人称绝的是,手工捏造的瓷花系列。那晶莹剔透,色彩斑斓,宛如真花般的造型,让我驻足良久,叹为天工。那一盆盆争奇斗艳的菊花,如丝带般的花瓣,完美烧制出来,不知要耗去特艺技师的多少精力与心智!
步出三德瓷器店,我不由想起,几年前,北京友人甄玉刚,要我给他寄几件德化瓷器;我在福州通过泉州的一位同行,办了这件事。不久,这位友人又特地前往德化,选购瓷器。我曾在京较长时间,京城是全国名瓷汇聚之所,荣宝斋、潘家园等许多古玩市场,每天不知有多少瓷器上品,在此流动,让人鉴尝。德化远距燕京,是福建闽南的一个山区县份,这里的瓷器引起京城人士如此厚爱,决非空穴来风,我心中谜团,遂也解开!
走在瓷器一条街上,在近800米长的距离上,两边瓷店林立;街上熙熙攘攘,人流不断。不少人利用假期,从全国各地赶来,参观和选购瓷器。有的远道而来,不顾路途劳顿,下车尹始,就先来到这里。见到一间挨一间的瓷店,我不由提出销路问题。赖副教授以专家的内行,为我解惑。德瓷名声在外,品质优良,不愁客源。近年尽管经济滑坡,受到一定影响;但这里依然车水马龙,顾客流连。各自营店主,以诚取信,勤奋生意,把触角伸向各地;或以连锁方式,扩大销路。在义坞小商品市场上,德化瓷器是热门品种。并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中国瓷都�德化”陶瓷形象店、营销厅及展示厅60多家。同时,每年广交会上,还有不少外销订单;仅今年秋季,就获得1.8亿美元订单。电子商务平台的运用,拓宽了售销渠道;目前已有300多家陶企建立官网,在淘宝、天猫等平台上约开有1800多家网店。2012年底,网购销售款近5亿元,这是亟具潜力的促销之路。只要陶瓷够好,技艺精湛,全国各地,世界各国,广阔市场,何愁滞销。德化人初尝甜头,将把网络促销做大做实,他们信心滿滿地走在制瓷的金光大道上。
德化人不靠老本吃饭。他们把握机遇,展望前景,慧眼独具;精明地着眼于创新上,使德化陶瓷焕发青春,披上新彩,更上一层楼。在烧制工艺上,利用现代科技力量,在传统制瓷基础上,不断创新,提炼出高水准工艺;设计出适应市场的新品种,使德化陶瓷走向“日用陶瓷艺术化,工艺陶瓷日用化”。德化陶瓷文化深具海洋文明特征。他们注重海外市场的开拓,根据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习俗、不同宗教信仰的多元文化需求,生产风格迴异而又适销对路的陶瓷产品。他们调研了国内市场需求,对酒店餐饮用瓷、民间厨房餐具等日常用瓷,增加了雕塑花纹、小动物等饰边,提高了产品档次。通过吸收外地色釉的成熟工艺,运用自身科研力量,攻克了德化白瓷的结晶釉烧制技术,就产生了良效。这是高温烧制的品种之一,釉内结晶物质,熔融后处于饱和状态,在缓冷过程中产生析晶,从而折射出各种奇异花纹。结晶瓷千变万化,巧夺天工,亟具独特的工艺韵味。投入市场以来,深受人们喜爱。县政府还设立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专项扶持资金,推行行业技术更新改造,打造出一批品牌陶瓷产品。目前已有全国驰名商标4件、福建省著名商标31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瓷都人旣重视对古技艺的传承,更注重对研发力量的培训;认为应对市场激烈竞争,这是必举之策。他们采取“学校培训和以师带徒”的办法,来加强技朮队伍建设,使古老陶瓷业适应新形势。上世纪末,办起了一所陶瓷职业技术学院;选聘陶瓷艺术大师等技艺精湛人员充任教师,为瓷都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县政府引导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博士后或院士专家工作站,从深层次探索陶瓷业的发展路子。鼓励陶企设立研发中心,大力创新产品工艺。全县己具有一支由初、中、高三级技术人员组成的相当规模的技术队伍,在陶瓷研制生产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己有许兴泰、苏清河、柯宏泰3人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前两位己去世)。现有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高级工艺师近200人。并出台相关奖励规定,对造脂深,绩效突出者,予以奖金和扶持。有力促进研发创新力量的建设,提高对工艺水准的追求,使德化陶瓷业走在时代潮流前,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在德化几天中,感到空气清新,心情愉快。举目四望,滿眼青翠。县城周围,青山环绕,景色怡人。全县面积2232平方公里,森林复盖率达77.7%。在瓷都,却见不到一根冒黑烟的烟囱。环境优美,四处洁净,环保与发展得以和谐共处。这在污染遍地的时下,是多么的难得,使人感到欣慰。原来,上世纪70年代起,德化就逐步改革以柴烧窑的落后工艺,以天燃气、液化气和电为燃料。且每窑用时由一个星期,缩短至几个小时。还大力推行废物利用,以机器粉碎旧瓷片,加进新泥,再烧新瓷;节时且低耗,每窑可省电几十度。对高岭瓷土资源的开采,也做了具体规划,防止滥采乱挖,加强水土保持。节能循环措施的积极推行,保护了环境,又提高了效益。全县饮用水达标率100%,涌现出一批“绿色乡镇”和“绿色村庄”。2011年10月底,德化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列为全国12个区域典型之一,是福建唯一入列的示范县。德化荣获文明县光荣称号,这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化陶瓷通过对科技含量、文化含量、品牌力量的提升,取得显效。陶瓷逐渐成为德化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县31万人口中,从事陶瓷产销达10万以上。现有陶瓷企业1400多家,2012年陶瓷产值124.23亿元,占全县GDP的80%以上。1996年起,德化多次评为“福建经济发展十佳县。”德化陶瓷80%外销,产品远销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化先后被授于“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中国瓷都�德化”等荣誉称号;德化陶瓷烧制技艺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李先念、李鹏等中央领导,先后来过德化,留下题词。瓷都的影响日益扩大,迈出国门,放眼世界。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德化建县,已历千年。史料显示,早在西周,德化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是世界上最早的青瓷窑口之一;唐代,德化陶瓷生产已初具规模,编纂了世界上迄今已知的最早陶瓷专著--《陶业法》;宋元时期,德化扩大了陶瓷生产规模,技艺进一步提高,《马可�波罗游记》盛赞德化瓷“制作精美”;明代,德化白瓷以“白如雪、润如玉、透如绢”的玉质美感驰名中外,被誉为“象牙白”、“中国白”;清代,德化窑青花瓷风靡世界;民国时期,德化苏学金、许友义的瓷塑作品,多次国际博览会上获奖。德化陶瓷历史悠久,渊源深厚。
2005年6月,笔者家乡—平潭岛“碗礁1号”的出水清瓷,一时轰动全国。此后,闽粤沿海接连发现的水下文物,揭示了古航道的秘密,印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在“南海1号”等不少古沉船中,都有德化瓷器。南洋诸国海域,更是早己出水大量德化古瓷。《海峡都市报》(2013.2.23)报道,2012年底,福建考古队甚至远在非洲索马里海域的沉船中,也发现德化明代瓷器。史料记载,宋元时期,德化瓷开始大量外销;陶瓷靠水路和肩挑车载,从偏僻的德化山区,运到百余公里外的刺桐港(泉州),装船转销海外。精美的德化瓷,成为当时中国主要出口产品。在古代对外经贸中,德化陶瓷显然作出了突出贡献。
机遇与挑战并存。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发展绩效明显,但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仍使德化陶瓷业面临严峻挑战。技改、转型、品牌、营销、生态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挖潜空间、提升问题。企业家林鸿福就认为,德化陶瓷要提升市场价值,关键还要打造自己品牌与艺术家群体价值;目前出口陶瓷产品拥有自己品牌的不到10%,多数是为国外企业贴牌代工生产,尤其在开拓内销市场过程中,更要避免出现这种状况。防止“量大价贱”,消费资源。与景德镇相较,生产规模相当,产值却逊于景德镇。类似问题,不一而足。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聪明的德化人,必将攻坚克难,加倍努力,高歌猛进。
陶是土的艺术,火的艺术,更是人的艺术。一团陶土,在人的手里,可捏成千瓷百态的陶瓷,经过火和技艺的锤炼,成为人间的瑰宝。这神奇的转变,从古代的柴窑起,就有着原始的魅力,经过漫长岁月淬历,而今更趋成熟,受人珍爱。享誉海内外的德化陶瓷,正以更快的步伐,走向世界。
瓷都新姿,五彩缤纷。德化人千年延续的陶瓷情结,使我十分钦佩;但愿这璀璨的瓷都文明之花,愈开愈盛!
(有关照片可上网查“德化陶瓷”)